AutocarMax

AutocarMax

关注

燃油车价格会崩盘吗?吴冰来作答

环形隧道

2023-04-10

撰文 | Roomy

编辑|周长贤

燃油车价格会崩盘吗

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人选,我认为是吴冰。

说为什么之前,先用业内的一个观点,为目前的定价体系,划一条「分水岭」。如果说,以雪铁龙C6狂降9万元为代表的第一阶段价格战已经过去,那么以名爵MG7和飞凡F7为代表的「定价就是降价」的第二阶段价格战,已经到来。

当然,也可以不把这种「定价策略」称之为「价格战」,用上汽乘用车总经理吴冰的话来说,「之所以如此定价,是想凭借强有力的产品,让消费者知道,传统主机厂也回归了」。

虽然,这是在飞凡F7的采访时所说。不过,把视角扩大到整个上汽集团乘用车,就能知晓为什么是吴冰最适合回答「价格」的问题。

上个月,吴冰发布了三款车的价格,被媒体称之为「3月最忙碌的人」。

3月2日,桂林,吴冰宣布了荣威RX9(17.58万元-24.38万元)和2023款荣威iMAX8(18.58万元-25.58万元)两款新车的售价。这两款车型的定价,最明显的意义是「6座中大型SUV下探到20万元以下」。

如果说,荣威是打响了上汽乘用车在燃油车价格体系重新定义的第一枪,那么飞凡F7的上市,则是「卷」起电动智能车价格体系的重要舵手。

3月27日,杭州,吴冰用一场45分钟的演讲,拉高了围观者对飞凡F7 的期待,觉得原本定在28万元-35万元的预售价,也是情理之中。但超出预料的是,飞凡F7以20.99万元-30.19万元的售价,比预售价降低了7万元。

低了7万元,还有利润空间吗?疑虑未消,两天后,吴冰又在上海揭晓了名爵MG7以11.98万元-16.98万元的售价上市,再次让人意外。这款配置拉满的车型,频频被问及,「这么低的定价,是有什么深思熟虑吗?」

在这里,我想用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的一句话,来试着理解上汽乘用车定价策略的立基点是什么。秦力洪说,「我们判断不了行业,今天的行业有点儿横跳,但我们判断得了自己。」

或许,改变定价体系,就是上汽乘用车对自己的一次判断。

电动车增长不赚钱,赚钱的燃油车不增长

燃油车价格会崩盘吗?这个问题,无论有没有答案,我们都深知一点,即使降价潮过去,燃油车的价格大概率也回不去了。

如此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呢?底层逻辑又是什么?

向前回溯,有迹可循。2018年,繁荣尽出的背后,打开的是车市折叠的另一面。这一年,被很多人称为20多年来的罕见至暗时刻,中国车市第一次真正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底层逻辑,就是存量市场。从2018年中国车市达成2800万辆销量之后,在后来的几年,车市总量基本都在2500万辆-2600万辆横跳,增量不再,变成了一个妥妥的「存量市场」。

存量竞争时代,就意味着蛋糕不再扩大,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于是,逐渐失去的市场活力终结了太多希冀,让那些磅礴而脆弱的梦想,做着做着就醒了。

被敲醒的梦想,就是越来越多的燃油车,既守不住市场份额,也守不住价格,只能一降再降。燃油车的市场缩量,每年都在100万辆以上,2022年缩量在200万辆以上。确实,燃油车有种「被革命」之感。

比如,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通过国产和下调价格,以月销量接近2万辆的水平,从燃油车高端市场争夺了一块阵地,合资B级车市场备受打击。

前几天,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的一句话,拿来形容现在车企的左右为难,再适合不过。他说,「电动车增长不赚钱,赚钱的燃油车不增长。」

的确,电动车不赚钱,并非虚言。

此前,江苏奥特帕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赟说:「在新能源车和燃油车整个领域内,特斯拉的毛利率都非常高,接近30%,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毛利率。像丰田的毛利率做得最好的时候,也就在15%,很少能够到20%。」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电动车实现盈利的企业,就两家。特斯拉毛利率30%左右,比亚迪2022年的毛利率超过20%,皆有一个重要前提,「销量规模」。而且,中国电动车市场,特斯拉+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其他的电动车企,都在为「拉小亏损」努力。

电动车业务不赚钱,怎么办?赚钱的事,必然是交给了燃油车。但燃油车不仅不增长,反而被电动车分走了诸多市场,市场变小了,车型那么多,降价就成为「没办法的办法」。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目前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大的矛盾,电动车「快增长、缺利润」,燃油车「缺增长、有利润」。

如何调和这个矛盾,从目前看来,车企也没有比「降价多卖燃油车,拿钱支持电动车」更好的方式。尤其是传统车企,只能用价格战来狙击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速,争取研发新能源产品的时间。

你看,就连大众、丰田,也不得不以价换量,就连曾经加价的雷克萨斯,也放低了姿态。然而,在骨折式的价格战之下,燃油车依旧卖不动。翻看现在的新闻,常常会看到「比亚迪攻入燃油车腹地」「合资燃油车凉透了」「燃油车真的没有人买了」等等尖锐扎心的标题。

燃油车价格战的背后,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车企的竞争与转型。然而,燃油车与电动车的决战序幕,已经拉开。

那么,电动车就好过吗?其实不然。虽然,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说,「电动之势,不可逆」,但高歌猛进的电动车,也没有高枕无忧。

有特斯拉这个价格屠夫,和比亚迪成本控制优势在,各家电动车的价格带,的确守得不易。多家车企曾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有望超过50%,占据「大头者」,仍将可能是特斯拉和比亚迪。

这两家一旦发起价格战,谁又被波及呢?毕竟,疯狂地降价、疯狂地内卷,各种鱼龙混杂的产品疯狂地抢市场,是不健康的竞争。

答案,可能会是波及所有人。

弱者掀桌子,强者筑高墙

阵地不断被蚕食,燃油车就只能坐以待毙吗?

用长城汽车总裁穆峰的话来说,「现在是一个旧时代慢慢褪去,新时代尚未完全到来的艰难时期。大家一起都拥挤在了转折点,共同面对生死抉择。」

当然,「共同面对生死抉择」的破解之道,并不是「啥也不干,等着被干掉」,而是那个颠扑不破的答案,「产品力」。

在长城新能源干货大会上,穆峰的观点是,「弱者掀桌子,强者筑高墙」。长城希望,用干货技术,去打赢这场「价格战」,在此基础上,还将会进行定价体系的重塑。

长城的策略,也就是上汽乘用车在一个月内将三款新车重塑定价的缘由所在。在名爵MG7上市的那天,上汽乘用车的高管就被问到,「定价是11.98万元-16.98万元,比起12万元的东风雪铁龙C6来看还是很有竞争力,是不是受到降价潮的影响?」

上汽乘用车的回答是,影响在所难免,要看怎么去应对这种影响,是一直被迫跟进降价呢?还是用产品「卷」赢市场呢?

和长城一样,上汽乘用车也说,「不畏惧价格战」,但能在价格战中全身而退的,不多。关键的点,在于「卷」的方式,以及找准「卷」的范围。

虽然,一直说,电动车攻入了燃油车的腹地,这话,做到了一半,还有另一半没做到。

没做到的那一半,就是燃油车的堡垒A级车,还未被攻破。

先看一组数据。2022 年最畅销的 A 级轿车是日产轩逸,总共卖了 42 万辆,同比下跌 18%。第二名是大众朗逸,35 万辆,同比下跌近 19%。第三名是比亚迪秦,34 万辆,同比增长 81%,是 A 级市场增速最快的车型。

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谁能在10万元-15万元价格带,拿到领先的市场份额,胜利就会偏向谁。也可以视为,一旦在A级车市场,新能源车型的份额超过燃油车占比,那么就意味着,燃油车的堡垒,被攻下了。

目前,在A级车市场,燃油车还能保持80%左右的市场份额,B级车市场,燃油车已经退守到60%的占比左右。而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市场格局,10万元以下,五菱有话语权;10万元-20万元,比亚迪一支独大;20万-30万元,特斯拉很难缠。

从燃油车市占比和新能源车格局来看,只要A级车市场守住,燃油车打天下的格局,仍旧会在。这是一条真正的生死线,也是名爵MG7定价的一个考虑所在。

「在10万元-20万元的产品价格带,比亚迪有定价权,但希望平稳一点,不要搞得大家很难受,别人都没活路。」王传福表示。

这句话,燃油车难道就不表示一点不服吗?

名爵希望借着MG7这款车,能够表达一些「不服」。那么,在被步步紧逼的A级车市场,名爵MG7又将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呢?名爵的答案,或许也是很多燃油车在探寻的解题思路。

不到15万元,买一辆2.0T+9AT、轴距接近2.8米的B级轿车,这是典型的「跨级竞争」。吴冰在宣布价格的时候表示:「价格压到这么低,我很心痛。」

作为名爵黑标的首款车型,MG7被寄予厚望,承担着品牌向上和进一步扩宽市场的厚望,这是一个「只能胜利,不能失败」的厚望。

为了满足消费者更高阶的自我实现需求,MG7 做到了低价高配,拥有1.5T和2.0T两种动力配置、无框车门、溜背造型以及三段式电动升降尾翼,还包括AR-HUD、智能驾驶、8155智能座舱等等一系列的智能化配备,都在一辆燃油车上找得到。

上汽集团数据业务部副总经理、乘用车公司首席数字官张亮,用「买配置送车」的比喻,来阐述为何如此定价,「 20万元以上预算买其他,20万元以下预算买MG7」。

「比如,哪怕是超豪华车型,180多万元的版本才有电动尾翼,配置价格大概8万元-10万元。MG7也是20万元内唯一配备mCDC智能可调电控悬架的车型。」

「买配置送车」,和长城「用干货技术把价格打下来」,有异曲同工之意,都想用技术和价格双刃「卷死」别人。

「相信MG7有机会冲击这个细分市场的TOP3」,张亮如是说。细分市场的前三,以目前的格局来说,就意味着名爵MG7,要在日产轩逸、大众朗逸、比亚迪秦,三者之间打败其中之一。

那么,会是谁呢?这又将是一个值得期待,却漫长的故事。能不能写成这个结局,名爵还需要努力的地方有很多。

当然,名爵也知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过去两三年里,名爵对渠道升级、人员调整、销售模式改变、售后保证的体验,还有产品打磨、质量把控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

至于,飞凡F7的定价,则肩负着飞凡品牌被看见的重任,也承担着上汽集团叩开中高端新能源市场大门的使命。具体的定价缘由,除了在上汽集团体系支撑下,飞凡的成本控制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半旧不新」的飞凡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此前就有传闻,这次定价,飞凡很大程度上是被智己逼到了绝路,如果按照一开始28万元起的定价,智己就可能把飞凡F7压制了。至于,定价策略如何思考的,《飞凡F7:20万元,能交个朋友吗?》一文中,已经详细写过,在此不多赘述。

虽然,飞凡F7拉低了电动智能车的售价门槛,也被视为一种「降价」,但吴冰认为,价格战打下去,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如果大家都不挣钱,一定会缩减面向未来的科技投入,投入没有了,实力从哪里来?」

或许,这就是上汽乘用车目前对自己的判断。

当然,毕竟不能一直赔本赚吆喝,能不能在取得预期市场销量,卷到别人的同时,守住利润呢?都是未知数。

不过,总算迈开了第一步。

写在最后:

在飞凡F7的上市采访里,吴冰被问到,「这么好的配置,卖20.99万元起售,会不会赔本赚吆喝?」同样,在吴冰心疼的名爵MG7发布时,也有此一问。

他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们每次定价定高了,大家就说这个定价太高了,诚意不够,而定价一旦比较受用户欢迎,又担心我们的成本。」

在这一轮产品定价里,吴冰和团队都是非常坚持的。因为,经过多年的市场锤炼,那些铭心刻骨的疼痛,也在告诉他们,产品价值不能只用产品力来衡量,还需要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价格。

吴冰认为,打造一款差异化的车并不难,难得的是,打造出用户认可的绝对长板,并以足够能打的价格推向市场。这既需要体系力的支撑,又需要对市场和自己都有清晰的判断。

飞凡F7和名爵MG7,一个代表对电动车的判断,一个代表对燃油车的判断。从某种程度来说,上汽集团的判断,对整个行业都至关重要,都有样板意义。至于,这些判断能不能立得住,需要市场来检验。

疑问又来了。飞凡F7的价格区间,针对的不仅是电动车,还有燃油车,会不会在上汽乘用车内部形成左右互搏的局面?如果用电动车把自己的燃油车打崩盘,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一点,吴冰需要慎重对待。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燃油车价格会不会崩盘?市场普遍认为,不会。

不过,也有另一种声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高云鹏认为,现在消费者对于车价的降幅预期非常高,生怕买贵了,如果品牌降价没有形成强烈刺激,很难达成购买意愿。

这意味着,价格体系的修复与重塑,是漫长的。如何重塑,就必须拿出能打的产品。所谓能打,既包括价值,又包括价格。

或许,吴冰已经做好了解题的准备,名爵MG7和飞凡F7的市场表现,就是答案。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