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伍景涛
开局很争气,但后续要努力!
3 月 29 日,比亚迪发布了 2022 年年报,其中海外地区销量数据吸引了我的关注。2022 年全年比亚迪海外销售整车 45,250 辆,同比增长 194.54%,海外月均销量约 3,770 辆。

而在数日后的 4 月 3 日,比亚迪公布了今年 3 月销量数据,当月比亚迪海外销量达到了 13,312 辆,光是今年第一季度比亚迪海外累计销量就达到了 38,723 辆。这个销量表现相比去年又有了显著增长。

相较于燃油时代,不少国内车企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的国内外销量表现差异,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代表企业,比亚迪过去一年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可谓是给到了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
而在产品层面,目前比亚迪在海外销售的主力车型 ——ATTO 3(国内元 PLUS),在诸多海外媒体评测、消费者评价中收获了不少好评。就连日本著名 「驰名」 赛车手土屋圭市,在试驾中也多次夸赞其产品表现。

但这些信息我们都是分散获取的,因此,今天文章就给大家集中收集下,比亚迪近期在外海市场的表现。这次我们选取三个具有有代表性的市场 —— 东南亚、日本、欧洲,来看看比亚迪在海外到底 「混得咋样」?
东南亚 「卖得多」
东南亚是比亚迪出海计划的第一步,也是目前比亚迪渗透较为全面的海外地区。东南亚地区共计 11 个国家,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比亚迪的车型已经出口至:印尼、泰国、新加坡、马利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菲律宾,共计 9 个国家。

比亚迪在东南亚市场的表现如何?由于篇幅和资料数据的限制,我们选择东南亚地区汽车产业与配套最为完善的泰国作为切入点,从中观察比亚迪在东南亚地区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泰国对于东南亚汽车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一众国际车企对于泰国市场的关注和投入也相对更高。比亚迪在泰国市场的表现,对于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有着关键的参考价值。
2022 年 8 月 8 日,比亚迪召开品牌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入泰国市场。并在 10 月正式在泰国发售 BYD ATTO 3(元 PLUS)车型。标准续航 NEDC 410KM 版本在泰国售价为 1,099,900 泰铢(约合人民币 22.28 万)。

ATTO 3 车型在泰国上市后,迅速获得了当地消费者高度的认可。根据比亚迪官方此前公布的数据,仅 2022 年 11 月 1 日到 12 月 12 日,42 天的时间里,ATTO 3 车型就在泰国斩获 10,305 台订单。

而根据泰国媒体的数据,2023 年 1-3 月,比亚迪 ATTO 3 已经连续 3 个月蝉联泰国纯电动汽车月度销冠。
今年第一季度 ATTO 3 车型上牌总量为 5,542 辆,占据泰国纯电车型上牌总量的 37.5%。作为一台在当地市场上市仅半年的车型,取得这样的销量成绩和市场占有率,而排名第二的车型,则是同样来自中国车企的哪吒 V。

得益于中国车企在泰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抢先布局,目前中国车企在泰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拥有着绝对的竞争优势,比亚迪车型在泰国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就是一个相当具有说服力的佐证。
根据开泰研究中心预测,2023 年泰国纯电动汽车(BEV)整体市场有望达到 5 万辆,较 2022 年同期增长高达 270%。同时,今年中国品牌纯电动汽车总销量,占泰国电动汽车销量比将继续攀升,预计将从去年的 78% 增长至 85%。
与此同时,泰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和优惠措施。泰国国家电动汽车政策委员会制定的政策,到 2030 年,泰国零排放车辆的产量不低于所有汽车产量的 30%,泰国政府也于 2022 年 9 月实施了电动汽车补贴计划。

不仅仅要 「卖车」,泰国素有 「东南亚底特律」 的美称,作为东南亚地区汽车产业配套最为成熟的地区,在泰国建厂投产并辐射整个东南亚地区,是许多车企预设的理想路径,一众在泰设厂的中国车企中,自然少不了比亚迪的身影。
进入泰国市场仅一个月后,2022 年 9 月 8 日,比亚迪与泰国 WHA 工业园签约,宣布将在泰国全资投建第一家海外乘用车工厂,年产能约 15 万辆,生产的汽车将投放到泰国本土市场,同时辐射周边东盟国家及其他地区。该项目已于近期正式开工建设。

而在此之前,泰国乃至东南亚汽车市场一直是日本车的天下,不少媒体甚至将泰国称为 「日本车企的后花园」,日系车型在泰国市场销量占比一度高达 9 成,其中以丰田在泰国市场的布局和投入最为引人注目。
据统计资料显示,丰田进驻泰国已经长达 60 年的时间,丰田及其体系下的公司在泰国雇用了 27.5 万人,大约占泰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4%,其在泰国的植根和影响力之深可见一斑。

随着中国车企高调进军泰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并在短时间内取得可观的成绩,日本车企受到了肉眼可见的明显冲击。
而丰田和比亚迪这对在中国市场形影不离的竞争对手,在泰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又再次相遇。一个是植根多年的传统霸主,另一个是锐不可挡的新力军,二者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非常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日本 「评价好」
看完了日系车企的后花园 —— 东南亚,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它们的老家日本,看看比亚迪和 「家乡的小车」 正面相遇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2022 年 7 月 21 日,比亚迪就在东京召开品牌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并计划于 2023 年开始在日本市场销售 SEAL(海豹)、DOLPHIN(海豚)、ATTO 3(元 PLUS)三款车型。

2023 年 1 月 31 日,负责比亚迪在日销售的比亚迪日本公司,在日本市场正式发售纯电 SUV 车型 ——ATTO 3(国内元 PLUS 车型),这是比亚迪在日本销售的首款纯电乘用车型。

ATTO 3 车型在日本售价为 440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23.04 万元) 标称续航里程为 485km。据日本媒体报道,ATTO 3 的售价比同续航里程的日本国内制造商车型便宜约 100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51,800 元)。
按照比亚迪此前公布的计划,到 2025 年底,将在日本开设 100 家门店,满足日本消费者了解产品和试乘试驾。
目前,尚未有比亚迪纯电乘用车型在日本正式交付的官方消息。但在 3 月底,在社交平台上已经出现了 ATTO 3 车型抵达日本等待入关的照片。

而在 2 月中旬,一段日本著名赛车手、「飘移王」 土屋圭市,试驾比亚迪 ATTO 3 的视频在社交平台被广泛传播,吸引了国内外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在试驾过程中,土屋圭市多次肯定了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赞扬比亚迪 ATTO 3 的产品表现。
该视频在微博、B 站等平台均有发布,在这里给大家简要归纳一下土屋圭市的评价。

关于中国电动车发展水平的表述:
中国电动车市场布局早、发展快。在纯电领域中国是发达国家,是值得尊重的对手。

关于 ATTO 3 的产品表现:
1、外观设计很容易接受,没有特别浮夸的东西。车内门把手设计很有想法,旋转中控屏设计很人性化。
2、驾驶感受很好,车身重量分配不错,并多次强调车辆扭力表现不错,用日常代步的标准动力和扭力表现足够。
3、总结认为价格便宜、车身尺寸刚好,如果生活范围在 300km 以内,真的是一台好车。BYD 可以的,真厉害,有点惊艳到我了。

以土屋圭市的评价作为切入点,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 ATTO 3,乃至整个比亚迪品牌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表现。特别是将其放置于当前,日本车企在中国内地市场销量一片颓势的大环境下,颇有一番特别的反差意味。
同时引申两则比亚迪在日本的趣闻:
1、有分析认为,ATTO 3 车型之所以没有采用国内 「元 PLUS」 的车型名称,是因为 「元」 会令人联想到历史上元朝皇帝忽必烈发动的对日战争。
2、有日本媒体将比亚迪进入日本市场这一事件,与 1853 年美舰打开日本国门的黑船事件进行类比。
欧洲 「价格贵」
简要介绍完日本市场的基本情况,在我们传统认知中,同为 「先进市场」 的欧洲自然不能缺席。
相较于东南亚与日本市场,比亚迪进军欧洲市场的时间要更晚。虽说时间稍微晚,但欧洲市场的体量和重要性却不容小觑。

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为 780 万量,中国的电动车市场份额为 19%,欧洲的电动车市场份额为 11%。同时,随着欧盟出台禁售燃油车的具体法规,以及颁布对新能源车型的扶持政策,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不少中国品牌,敏锐地发现了欧洲新能源市场的机遇。
因此,在去年 10 月 17 日,比亚迪高调亮相全球五大车展之一的巴黎车展。在此次巴黎车展上比亚迪展出了 3 款车型,分别是:汉 EV、唐 EV、元 PLUS(ATTO 3)。

在欧洲市场的这三款车型相较于国内,最大的特点就一个字 —— 贵!以德国车型售价为例:
汉车型售价为 69,020——72,590 欧元,约合人民币 51.89—54.57 万元。
唐车型售价为 69,615——69,972 欧元,约合人民币 52.34—52.61 万元。
ATTO 3(元 PLUS)车型售价为 41,948——44,328 欧元,约合人民币 31.54—33.33 万元。
三款车型售价均高于德国市场 BBA 同级别电动 / 燃油车型。

但相较亚洲和拉丁美洲市场,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表现则较为黯淡。
根据海外媒体的数据,2022 年全年,比亚迪在欧洲销售新车 4,083 辆,同比增长 282%,品牌销量排名较 2021 年上升 8 位,排名第 44 名。总体而言上升势头明显,但绝对销量和排名仍然靠后。
软硬兼备
简要地介绍完比亚迪近期在东南亚、日本、欧美这三大市场的表现,不难发现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企业,比亚迪在这一轮 「出海计划」 中所取得的整体成绩,令人印象深刻。
尤其在东南亚地区,不论是消费者对比亚迪品牌的认知,或是旗下车型的销量成绩,均延续了国内市场的出色表现。

而在日本,虽然进入该市场的时间不长,但比亚迪车型的产品力在当地同样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这再次让我想起,去年 7 月,网上传出美国 IRA 法案将要在 2024 年禁用中国电池的消息后,比亚迪董秘 李黔在朋友圈的发文:
「中国电动车行业多年来就是在不断厮杀中发展的,凡是能在中国市场死人堆里充分竞争还能活着爬出来的企业,拿到国际市场上去多半没对手。」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目前不尽理想的表现再次提醒我们,在 「逆求全球思潮」 暗流涌动、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的国际大环境中,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我们的汽车产业在有 「技术硬实力」 的同时,也要有 「讲好自身故事」 的软实力。
由于不可抗拒的历史原因,包括汽车产业在内,诸多领域的国际话语主导权,依然掌握在西方手中。如何扭转这样的被动局面,提升话语权这样的 「软实力」,对于中国品牌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发达地区市场相当重要。

只有软硬实力兼备,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优秀中国汽车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真正做到 「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