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心

汽车之心

关注

华为 NPS:友商学不到的精髓,跨不过的护城河

环形隧道

2023-06-17

作者: Jaz

内卷才刚刚开始,智能汽车还无法告别焦虑。

越往智能汽车深处走去,就会发现智能汽车就是一个很「烧钱」的产业,投资规模大、技术研发高。

6 月 16 日,在 2023 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暨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创新大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大胆判断,站在五年、十年更远的维度来看,未来能活下来的主力厂家是少数。

「大家看到的卷才刚开始,未来还会更卷」、「走向智能电动车时代,投资规模拉大之后,成为巨头才能支撑未来持续的发展,最终只会剩下少数主力玩家。」

余承东说出了车企做好苦战的大实话。

虽然也有车企喊话没有人拿到船票,不用焦虑,但新势力车企身体却很诚实,感受到形势紧迫,内部刮起学华为热潮,以此提升企业组织能力。

甚至《华为基本法》、《华为战略管理法:DSTE 实战体系》都成了新势力车企创始人的学习资料。

华为并不好学,难在其积累多年的技术积累、组织架构、协同能力等。

但华为并不想做车企的对手,其野心在于帮助车企成为大象。

目前,华为提供 零部件智选模式HI 模式 赋能车企。

余承东说得很清楚,华为的目标是能联合车厂一同闯关。

尤其是在智选车模式下,华为能提供 2C 体验设计,领先的智能化技术、安全质量标准,与车企一起实现对智能汽车的共同开发、联合打造。

随着问界 M5 智驾版正式开启交付,华为的能力水平、打法逐渐清晰起来。

简单来说,就是在其他人无法直接复制的组织架构中,进化出技术和产品壁垒。

而这次率先搭载于问界 M5 智驾版的 ADS 2.0 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和鸿蒙智能座舱 3.0,是最直接的体现。

智能汽车的重心在「智能」

传统车和智能汽车本质都是车,做车是所有车企必须要完成好的最朴素的事。

但车企之间要跑出差异,「智能」二字才是最终的胜负局。

也就是说,智能汽车现在这么卷,卷的主要是 智能化

华为做车的方法很聚焦,把主要精力放在了 智能驾驶智能座舱 中。

从短期来看,关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是最直接提升用户对智能汽车体验和认知的方法。

智能座舱的短期作用就在于便利用户,让车真正成为可个性化适配的移动空间。

智能驾驶解放用户双手,随着高速、城市道路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全面开放,减轻用户驾驶疲劳感就解决了痛点,高质量的智能驾驶系统被不少用户评为「用了就回不去」。

智能驾驶对于用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2 年中国乘用车 L2 及 L2+自动驾驶报告》显示,2022 年 1-9 月份国内乘用车 L2 及 L2+ADAS 装配率达到 33.5%,其中 L2 级为 28.4%,L2+为 5.1%。

从长远来看,智能座舱改变了用户对于车内空间功能的认知,而智能驾驶则会彻底改变人类驾驶车辆的行为习惯,最终释放道路空间、人力需求,为用户和社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粤港澳大湾区车展第一天,华为宣布问界 M5 智驾版正式开启交付,智驾版率先搭载了 ADS 2.0 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和鸿蒙智能座舱 3.0,打造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双智天花板」。

针对智能座舱,鸿蒙智能座舱 3.0 升级后,增加了「超级桌面」、「PC 双屏协同」、「智慧寻车」、「HUD 高度自适应调节」等功能,加深了车机与手机系统的进一步融合,支持华为多个终端互联,实现导航、音乐等服务在手机和车机之间的自然接续,让功能操作变得更简单、更方便。

以升级后的超级桌面功能为例,3.0 版本的车机系统在打开超级桌面后,能瞬间接入 200 多款应用,小众群体的需求也完全可以被满足。

一个细节是,上车进入车机系统后,用户手机上正在进程中的服务都可以无缝被转移到车机上。

同样是去年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汽车之心体验了各家的智能车机系统,发现鸿蒙车机在问界 M5 上表现流畅。

对比后,我们认为不管从车机流畅度、便捷性还是语音互动、软件多样性上来说,鸿蒙座舱都是 TOP 级的表现。

Harmony3.0 时代以后,能在车机领域和华为对垒的对手已经不太存在。

针对智能驾驶,ADS 2.0 相比于 ADS 1.0 在功能体验、覆盖范围、技术能力方面均有大幅提升。

功能体验: ADS 2.0 主动安全功能新增了低速紧急制动、异形物紧急制动和紧急车道保持,舒适类功能中新增了城区车道巡航辅助增强和哨兵模式。

前者确保用户安全防线,后者主要针对 L1-L2,可以减轻驾驶强度,缓解驾驶员疲劳。

这些新增功能的开发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异形障碍物自动紧急制动,对于感知器感知距离、系统识别能力、响应时间以及制动系统的刹车距离都有更苛刻的要求。侧面也能看出华为突出的研发实力。

覆盖范围: ADS 2.0 可覆盖 90% 城区场景,在复杂路口、人车混行的场景也能顺利通行,可主动超车换道、脱困换道。

技术能力: ADS 2.0 实现了无高精地图驾驶解决方案,不需要高精地图也能看懂路。

据了解,今年第四季度将实现无高精地图智能驾驶系统在 45 个城市落地。

在高速 NCA 上,ADS 2.0 的控车表现也在升级中变得流畅,处理上下匝道、避障、施工修路等场景能力持续升级,使得平均人工接管里程从 ADS 1.0 的 100km 提升到 200km。

「KPI 不是重点,客户满意度、净推荐值才是」

技术落地产品,需要长期的打磨,唯此离标杆车型的距离才越接近。

在智能汽车发展初期,车企避免不了需要打造标杆车型。这样更有助于在消费者脑海中划分「楚河汉界」,界限的一边是传统汽车、另一边是智能汽车。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 5 年内,大大小小的车企卷硬件、卷算力、卷感知的原因。

到现在,业界还非常愿意拿蔚来 ES8 举例。

2017 年 ES8 的出现其实奠定了其家族设计语言,把曾经搭载于国外豪华车的空气悬架拿来全系标配,确立了其打造高端、豪华的边界,也逐渐为品牌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

标杆车型,就是车企最鲜明的一面旗帜。

问界 M5 智驾版身上同样具备标杆性,尤其在智能化和舒适性上表现突出。

数据显示,仅用 15 个月,AITO 问界第 10 万台量产车正式下线,成为最快达成这一里程碑的新能源品牌。

M5 智驾版之所以能成为标杆,与用户体验密不可分。

一位网友在公开平台总结了自己试驾 M5 的感受,认为华为智驾体验比用过的蔚来、特斯拉和坦克都要好,无论是换线还是礼让车辆、行人都比较丝滑。

一些消费者表示,对问界 M5 智驾版的感受就是,论智能驾驶只有华为和其他,甚至真实地感受到了智能驾驶的时代提前来了。

华为有多看重用户体验感呢?

大概就是余承东本人每天都开问界,从深圳南山区到华为龙岗坂田基地上下班。「来回两个小时路上,我都开着辅助驾驶,期间处理一下工作看看邮件完全没问题。」

在余承东看来 KPI 不是考核团队的核心指标。 「我更关注 NPS 用户的满意度、净推荐值 。 」

目前,问界 M5 车主净推荐值 (NPS) 高达 86.4%。

在《2022 年乘用车新车质量报告》中,AITO 问界在新能源品牌新车质量排行高居榜首,超行业平均值。

近一年来,行泊一体、去高精地图都逐渐成为主流,这背后除了降本增效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车企开始重视用户智驾体验。

拿华为 ADS 2.0 去高精地图来说,资质难拿、地图更新太慢、成本太高都不是去高精地图最重要的原因。

毕竟,华为确实有甲级测绘资质和大量财力支持。余承东要求 ADS 2.0 必须去高精地图,本质还是为了用户体验。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高精地图声称能做到 10 厘米级别精度,但实际上车落地却存在不同程度偏差,道路信息产生的误差也会导致智能驾驶系统被用户接管,最终导致用户对于智能驾驶的体感不好,对智能驾驶无法产生好感、信任感。

华为下场赋能车企,起初有许多人对这样的「跨界」并不看好,认为余承东讲话风格大胆。

但随着问界系列汽车进入市场验证,越来越多人锐评余承东「把吹过的牛都实现了」。

现在来看,这种敢定目标并非承诺先行,而是体验先行、产品先行。

这一次余承东带着一脸小骄傲在会场直言,华为智能驾驶要好过特斯拉 FSD,或许特斯拉 FSD 入华后,华为确实有对线 FSD 的实力。

学不来的华为,学得来的智能驾驶

学华为是不好学的。

这种难学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华为软性内容很难直接迁移到中小企业身上,尤其华为沉淀多年的组织模式、企业管理方法并不适合简单复制。

仅从余承东本人来看,他是华为从有线通讯到无线通讯,从终端到智能终端的资深见证者,经历了华为漫长的升级与变迁。

「智能汽车就是一种移动智能终端,这是华为积累了多年技术,经验非常擅长的事。」

另一方面是华为积累了成熟技术和大量资本投入于智能汽车领域,其他企业也难有资源复制。

据余承东发言透露,目前华为在智能汽车部分每年直 接投入 100 亿元 研发资金,而此前了解,2021 年华为投入约 39 亿元,2022 年投入约 20 亿元,目前拥有 7000+直接研发人员

更有意思的是,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70% - 80% 的投入都在智能驾驶。

这种组织更迭能力和技术积累,为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带来了很多后发升级力量。

拿一个技术细节来看,问界 M5 此前的油耗一直稳定在百公里 6 升,但经过华为对智能增程技术的升级迭代,升级后油耗降到了百公里 5.2 升。

因此,成熟的组织模式以及巨量的研发投入,直接决定了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站在了第一梯队的领先位置。

华为难学,但华为可以成为 车企的赋能者

目前华为提供零部件、HI 模式和智选模式与合作伙伴一起赋能合作伙伴。

这三个模式华为参与以及赋能的深度也不同,零部件为合作伙伴提供智能化增量部件,助力车企智能化转型;HI 模式与核心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智能驾驶天花板体验,推动智能驾驶的加速落地;

智选模式赋能程度最深,从产品研发、技术赋能、营销服务等端到端进行全面赋能,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构筑高端产品。

尤其是在智选 车模式下,华为能提供 2C 体验设计,领先的智能化技术、安全质量标准,车企可以发挥整车工程能力、4.0 智慧工厂、供应链管理,实现对智能汽车的共同开发、联合打造。

譬如,华为与赛力斯协同,有了问界速度。

赛力斯有 20 年的整车研发、智能制造实力,而华为把领先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电机电控等方案应用到问界汽车上,这才能够让问界持续创造问界体验、问界速度。

据赛力斯公布的消息,问界 5 月共交付 5629 辆,环比增长 22.7%,这已经是问界连续两月实现超过 20% 的增长。

从这一层面上,学华为很难学,但与华为携手,一起学智能汽车更简单。

华为能带来的还远不止于这些。

此前新势力对产品策略、企业营销的思考模式更多有股「苹果味」,大家也毫无忌惮以苹果为样板。

本质上,华为和苹果都在打造完整的产品生态圈,都拥有从手机、家居等完整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打通了从研发、制造、生产、销售等全链条服务。

在这个生态下,连李想都评价「问界 M7 的发布和操盘,直接把理想 ONE 打残了,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这么强的对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毫无还手之力」。

华为更懂中国消费者,也更懂中国消费者需要一台什么样的智能汽车。

华为下场智能汽车协助车企,其能力并不亚于苹果对于新势力车企的影响力,在更多车企与华为的携手下,可以期待智能汽车界更多的「华为味」。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