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徐进凯
编辑|周长贤
「比亚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国汽车可以。」
8 月 9 日,在比亚迪举办的第 500 万辆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回顾 20 年的发展历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几度哽咽,向外界发出了上述声音。
一时间,活动现场摆放的各品牌「中国汽车」,再加上发布会上的短片《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令这场发布会成为了业内争相讨论的焦点。
毋庸置疑,这是一场传播效果惊人的发布会,也是一场十分成功的发布会。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毕竟「活下去」才是「在一起」的基础。
而从长远发展的视角来看,比亚迪在 500 万辆新能源车下线这一关键节点上,提出「在一起」的倡议无可厚非。
为什么要「在一起」?
「比亚迪的格局终于打开了!!!」
发布会刚过,朋友圈就被《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刷屏,「格局」二字也成为众多转发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事实上,比亚迪的格局并非在 500 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时才打开的,比亚迪的格局一直都在。
多年之前,比亚迪就提出了「为地球降温 1℃」的畅想,这一愿望也被比亚迪在各种宣传片当中反复提及。
毫不夸张地说,比亚迪在汽车行业发展的 20 年,就是围绕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实现「为地球降温 1℃」愿望的 20 年。
要知道在王传福决心收购秦川汽车的 2003 年,汽车还犹如奢侈品一般的存在,有车的家庭少之又少,更别提还没起步的新能源车了。
股东的反对和不明朗的未来,没能阻止王传福构筑电动车世界的决心,即使股价持续下跌,比亚迪也义无反顾地进入了汽车行业。

巧合的是,在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的 2003 年,身处大洋彼岸的马斯克也开始关注电动车技术,并于 2004 年加入特斯拉,成为其主要投资人和董事会成员。
一场席卷全球的电动车革命,就此打响。
但令王传福始料未及的是,这是一场需要持续投入的持久战。
「2002 年起,比亚迪开始在动力电池上进行大量投入,2003 年则开始了混动技术的研发,至今已经累计投入了上千亿的资金。」
「在近 12 年中,比亚迪有 11 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甚至很多时候还是净利润的 3~4 倍。」
提及 2019 年,净利润只有 16 亿元,但研发投入 84 亿元的状态时,再度哽咽的王传福表示:「曾经,我们也害怕等不到春天」。
销量是王传福担忧的最直观展现。
2021 年 5 月 19 日,比亚迪第 100 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此时距离 2008 年推出 F3DM 首款新能源车型过去了 13 年,距离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已经过去了 18 年。
此后,随着越来越多车企加大对新能源市场的投入,比亚迪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22 年 5 月,比亚迪第 200 万辆新能源车下线,100 万到 200 万辆用时 1 年;200 万到第 300 万辆仅用时半年;而这次从 300 万辆到 500 万辆不到 9 个月的时间。
按照这样的速度,比亚迪有望于明年年底或后年年初达成 1000 万辆的成绩。

在《出行百人会/Autocar Max》看来,之所以比亚迪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是因为整个新能源的渗透率在快速提升,比亚迪只不过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已。
从这一角度来看,比亚迪能够率先实现 500 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在一定程度上是自主新能源车企集体发力的结果,这或许也是比亚迪将活动主题确定为「在一起」,表达谢意的原因之一。
其次,从智能电动车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电动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智能化的发展才刚刚开始,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化发展新时代,自主品牌仍需凝心聚力,加速发展。
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在行业快速变革的时代,在一起才能应对多变的行业格局,才能共同成就中国新能源车的未来。
和而不同,并行不悖
某种程度而言,在存量市场中,比亚迪的快速发展压缩了其他品牌的生存空间,加剧了市场的内卷。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 7 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 78 万辆,同比 31.6%;其中,比亚迪的销量约为 26 万辆,同比 61.3%。
为了赶上销量屡创新高的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等自主品牌纷纷加速了在新能源市场的布局,银河 L7、枭龙 MAX、深蓝 S7 等一系列全新车型接连上市。
一边加速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型的转换,提升新能源车的市占率,另一边加速追赶早已领先的比亚迪,成为了诸多后来者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增配降价」成为了不少车企频频使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比如,就在比亚迪将第 500 万辆新能源车腾势 N7 交付给罗振宇的第三天,极氪 001 便开始官降 3 万元,最低配车型的限时购买价已经来到了 26.9 万元,必将对刚上市不久的腾势 N7 产生一定的冲击。
从新能源产业整体发展的角度而言,竞争越充分,产业的发展越好越快,如此说来,在遵守法律底线基础上,自主新能源车企之间,怎么竞争都不为过,这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原动力。

事实上,在不断内卷的行业环境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 60%的新能源汽车由中国生产销售,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的 70%,全球有超 63%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供应,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并掌握了诸多核心技术,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强国。
但电动化只是上半场,智能化才是下半场。
在 AI 大爆发,大模型要重构物理世界的新时代,领军者要肩负起引领行业发展的新使命。
作为新能源市场的佼佼者,比亚迪显然明白这样的道理,在研发投入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比亚迪率先推出了能够实现四轮独立控制的「易四方」技术,以及能够将传感器数据与悬架调节相匹配的云辇系统。
而在行业争相布局的智能驾驶领域,比亚迪也已经形成了超过 3000 人的研发团队。据悉,今年三季度,比亚迪将在新一代的王朝以及海洋网部分车型实装 NVIDIA DRIVE Orin 芯片。腾势 N7 也将于年底推送城市 NOA 功能。
这是比亚迪 11 个研究院,超 9 万研发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官方数据显示,现在比亚迪平均每个工作日递交 19 项专利申请,获得 15 项专利授权。
虽说汽车智能化的方向颇为明确,但行业仍需面对市场接受度、发展方向冗杂等诸多问题。面对智能汽车持续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不止一次地对外表示,全域自研是个伪命题。
智能化是汽车行业面对的全新课题,需要诸多企业「在一起」共同探索携手向前,像比亚迪将 DM-i 超级混动供给创维和赛力斯蓝电等品牌的情况,必将在智能化领域上演。

除了面对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之外,在海外市场上自主新能源车也需抱团发展。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前 7 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 63.6 万辆,同比增长 1.5 倍,上汽、奇瑞等品牌已经成为出口主力品牌,比亚迪更是已经进入了 53 个国家和地区,并在以色列、泰国等国家形成了明显的领先优势。
国产智能电动车的领先优势,也迎来了跨国车企的追捧。
比如,大众、丰田纷纷提升了中国研发中心的话语权,打破了传统合资品牌由母品牌研发全球车,在国内量产落地的状态,而是将中国先进的智能电动技术反哺到全球市场。
一句话,合资品牌正在加速追赶国产智能电动车。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自主品牌应该形成「对内竞争,对外抱团」的发展格局,既要保持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发展优势,又要避免摩托车败走东南亚市场的先例在汽车行业上演。
无论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还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先哲的智慧告诉我们:
秉持和而不同的大格局,既保持「在一起」的状态,又合理竞争,向着同一目标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构建起中国汽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