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郑文
编辑|周长贤
知乎有个提问,如何评价 2023 年 9 月 12 日华为这场发布会?
下面的回答是: 「库克、李二世、张忠谋、雷布斯、段永平等全球 ICT 大佬,安静地坐了一个下午,看了华为发布的问界 M7 改款车。 」
嗯,画面感有了。
在此之前,华为手机 Mate 60 系列秘而不宣就预售了,在这个时间节点,华为的发布会必然万众期待。于是,AITO 问界新 M7 系列上市发布会,热度有了保证。由于涌入的网友过多,抖音官方直播平台甚至黑屏长达 20 分钟。无论从什么层面来说,给到改款问界 M7 的排面都足够了。
9 月 12 日下午,在 800 人左右的发布会现场,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演讲的间隙,台下此起彼伏地呐喊着「遥遥领先」。
「遥遥领先」是余承东的口头禅,早在华为 Mate 40 系列的发布会上,他就多次用此形容华为手机与其他品牌之间的差距。在 12 日的发布会上,该词却频频被台下观众喊出,颇有伍佰演唱会上粉丝们喧宾夺主的感觉。
还记得在去年问界 M7 上市发布会上,余承东的话吗 ?

「问界 M7 完全可以超越百万级豪车。」「是全球首个让领导、老板可以舒服休息的、甚至超越所有的豪华 SUV、MPV 的车型。」
在此次发布会前,余承东也是喊出,将超越丰田埃尔法、雷克萨斯 LM 等百万级豪车,发布会上,他又拉上宝马 X5、宝马 X7、奔驰 GLS、奥迪 Q7、特斯拉 Model Y、迈巴赫等一众豪车,进行数据对比。
这次余承东倒是很克制。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他说「遥遥领先」的次数并不多,偶尔用「牛逼」来替代。事实上,余承东根本没有留足时间给观众狂欢,但那些呐喊似乎总能够见缝插针找到宣泄的机会。
克制之下,是问界品牌面临的巨大竞争压力。
对标理想 L7,主打家庭用户
「我们在 AITO 问界新 M7 系列上重金投入五个亿,用了扎实的材料、最好的技术。」
发布会现场,余承东直言:「让它不仅成为‘智能座舱天花板’,还是‘智能驾驶天花板’,更是‘智能安全天花板’!在看不见和看得见的地方,为用户带来了比遥遥领先更领先的极致体验!」
问界新 M7 系列是款中大型 SUV,官方指导价为 24.98 万元~32.98 万元,相比老款降了 4 万元。在满油满电 CLTC 工况下,问界新 M7 综合续航 1300km,纯电续航 240km,馈电工况下油耗低至 5.6L/100km。
改款前,M7 销量最好的时候在 5000 辆的水平,当时对理想 ONE 造成了一定冲击。直到理想 L7 上市后,理想才重新夺回主动权,局面被控制住。

所以,问界 M7 有必要重新作出改变,重新刺激消费者的肾上腺。而这次,新款 M7 显然也是追着理想 L7 去的,那么新款问界 M7 优势在我吗?
老款 M7 被诟病最多的就是空间、安全,新款有所改善,在六座基础上,增加了大五座布局,强化空间表现。
不管是五座版本的「棉花糖」座椅,4 个座椅的通风、加热与按摩功能,还是六座版本的零重力座椅,都聚焦在家庭出行场景的舒适体验上。

新车长宽高分别是 5020*1945*1760mm,轴距是 2820mm。 M7 的轴距不算长,六座的布局,第三排表现很难出色,增加大五座版本,座椅空间表现就与同级别竞品有了 battle 的余地。 与此同时,后备箱空间也会增加。

以下是官方给出的 数据: 大五座拥有同级领先的车内有效空间,长度达到 3338mm。 后备箱纵深 1100mm,标准容积可达 686L,轻松容纳 12 个 20 英寸登机箱。
在二排座椅放倒与后备箱连通后,最大纵深拓展至 2051mm,可形成 1619L 的装载空间,轻松容纳 30 个 20 英寸行李箱,并可切换 2 米大床等多种模式,轻松实现双人躺平。
被动安全方面,问界新 M7 车身结构匹配开模,重新改造焊装产线。全车潜艇级热成型钢占比 24.4%、高强钢和铝合金占比 80.6%。同时引入 CBS(Composite Body Solutions,复合车身解决方案)复合车身材料,有效提高车身刚度和碰撞安全性。
主动安全方面,HUAWEI ADS 2.0 主动安全能力持续进化,首发全向防碰撞系统,实现前向、侧向和后向全向防碰撞能力。AEB(Automatic Emergency Braking,自动紧急制动)最高刹停时速提升至 90km/h,可减少 90%因注意力不集中和路况复杂造成的交通事故。
遥遥领先,从手机到汽车?
如果说,空间、安全方面是补足、增强,什么是问界新 M7「遥遥领先」的优势呢?
问界新 M7 搭载 HUAWEI ADS 2.0 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率先实现了不依赖于高精地图的高速、城区高阶智能驾驶。预计在今年 12 月,城区智驾领航辅助(城区 NCA)将实现全国都能开、越开越好开的智驾体验。
HUAWEI ADS 2.0 自 2023 年 4 月发布以来,在 AI 训练集群上构建了丰富的场景库,每天深度学习 1000 万+km,持续优化迭代智能驾驶算法和场景策略。
截至 2023 年 9 月数据,长距离 NCA 领航 MPI(Miles Per Intervention,平均接管里程)高达 200km,城市高架汇入汇出成功率高达 99%+,可靠程度堪比「老司机」。
智驾体验的背后,问界新 M7 配备 1 个顶置激光雷达、3 个毫米波雷达、11 个高清视觉感知摄像头及 12 个超声波雷达等 27 个感知硬件,配合高性能计算平台和华为自研拟人化算法,实现对动静态目标(含异形物体)的全场景和全天候感知。
其中,HUAWEI ADS 2.0 在融合 BEV(Bird Eye View,鸟瞰图)感知能力基础上,升级业界首创的 GOD(General Obstacle Detection,通用障碍物检测网络)2.0 网络,可以识别通用障碍物白名单外的异形物体,障碍物种类精细识别(如区分救护车、警车等),识别率高达 99.9%。
RCR 2.0(Road Cognition & Reasoning,道路拓扑推理网络)实现导航地图和现实世界匹配,既能「看得懂物」又能「看得懂路」。
此外,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感知能力,问界新 M7 还具备可见即可泊的智慧泊车能力,并支持园区代客泊车和超窄车位泊车。
在座舱部分,流畅的车机依旧是一大卖点。如果是为手机而来的观众,至少记住了问界 M7 的车机。「问界 M7 真的像 Mate 60 Pro 一样流畅。」余承东如是说。

除了流畅的车机系统,小艺智慧语音即使在信号不好时,也可以离线语音导航,还能实现语音操控拍照随时分享,无需下车即可支付等便捷体验。
后排 HUAWEI MagLinkTM 拓展出空间场景新玩法,华为平板即挂即连,实现多设备联动,智能座舱秒变个人创作室、多人会议室、儿童书房,魔力空间灵活切换,打造「移动的全屋智能」。
讲到这里,余承东频频说,「非常有诚意,非常非常有诚意。」
在发布会接近尾声时,他还加了一句,没买到 Mate 60 系列的消费者可以去门店看看,有隐藏惊喜。「我希望我们的车主能够优先买到 Mate 60 系列手机。」
与 Mate 60 系列的捆绑营销,必然会引来质疑,但余承东不在乎,手机流量成功转移到汽车上,新车成功出圈才是最重要的。在他看来,你没买问界 M7 只是因为你没去体验过。
此前,余承东在和渠道商、供应商交流时称,「希望问界 M7 能承担起今年三成以上的销量任务。」
截止到 7 月底,赛力斯销量为 5.17 万辆(大部分为 AITO 问界),同比下滑 12.19%,而问界 M7 的销量已经低至三位数。
也许,华为最希望的是,发布会上观众的呐喊与狂欢不是虚妄的假象,而是一股巨大的能量,通过涟漪效应传递到市场上去。
AITO 问界再次出发,能否如愿以偿?
结语
9 月初,华为内部传出了车 BU 业务调整的消息。
一位华为车 BU 内部人士表示,「老余的压力很大,这次战略调整的目的是降本增效,减少非核心业务的投入,把钱用在刀刃上。」
8 月中旬,华为公布上半年业绩,净利润 466.35 亿元,同比增长 209%。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不尽如人意,收入为 10 亿元,是华为目前唯一亏损的业务。
余承东曾公开说过,车 BU 每年投入都在 100 亿元以上,截止去年年底已累计投入达到 30 亿美元。 而去年车 BU 营收 20.77 亿元,看起来业务状况并没有向好,这离 2025 年实现盈利的目标相去甚远。 压力可想而知。
华为车 BU 有三种模式:标准零部件模式、HI 模式(北汽、长安)、智选车模式(合作最深的模式,不仅可以提供全栈解决方案,还包括软件运营、终端服务)。
如果 AITO 问界品牌没能形成更大的气候,智选车模式的前路或许会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