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小电
在自动驾驶到来之前,智驾的本质,我们应该搞明白。
如果您有在高频使用领航智驾在内的「高阶智能驾驶」功能,那么我认为,今天的文章会是一个挺不错的探讨话题。
我们是否足够了解当下的高阶智能驾驶?为什么我们还在强调「人车共驾」?当下的高阶智驾还有哪些细节值得提升?

关于这几个相对宽泛问题,也许我们可以相互交流一下观点看法。
写在开头:
在最近几个月,我们「电车实验室」先后体验了蔚来、理想、智己、极氪、小鹏、吉利银河、宝骏这些品牌的领航智驾功能。 (点击图片可回顾相关内容)


从 2022 年,高端品牌开始全面推广领航智驾功能(什么 NOA、NGP、NZP……)到今年下半年,市场上开始出现 20 万以下,甚至 15 万以下带领航智驾功能的车型。
这让我们开始意识到,领航智驾的普及速度,或许要比我们预期还来得更快。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有总结对比不同车型之间,领航智驾的能力差异以外,我们还在关注不同读者对于高阶智驾的理解和看法。 在一众的评论中,关于:
1、到底「领航智驾」是什么?
2、我们应该怎么正确使用?
3、有哪些我们使用中会忽视的细节?
这三个具体的问题,是大家最常讨论的焦点,结合近期的使用体验,我们就来展开探讨一下。
被掩盖的等级划分
要回答「领航智驾」是什么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理清关于 「自动驾驶」的等级划分。

众所周知,「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这二者有着极强的关联,可正正是因为二者高度紧密的联系, 让不少品牌在这上面动了一些「小心思」。
按照目前主流的、最被大家所熟知的,由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和 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所提出「自动驾驶划分方式」。
从定速巡航、自适应巡航,到领航驾驶这些我们熟悉的车辆功能,都有对应的划分等级。

「需要额外补充说明的是,随着行业和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自动驾驶等级的划分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在这里我们选用 SAE 的划分标准作为参考,主要是考虑到:
1、这个标准的传播时间相对较长,效果最好、受众人群最多。
2、这个标准对于自动驾驶等级划分的大框架,在现阶段仍然具备不错的适用性。不少新标准(包括我们国家的国标)也是在该标准的框架上进行细化完善而来。」
那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其实可以 将 L0、L1、L2 这三个等级称为「辅助驾驶」, 而 从 L3 开始的等级即可以称为「自动驾驶」。

关于这个等级划分相信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在前几年的车辆产品宣传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我们的新车搭载了 L2、L2+、L2+++级辅助驾驶……」 这样的宣传话术。

可当发展到了领航智驾功能, 似乎各家车企都突然间达成了默契,基本不再主动提及这个等级划分了。

这容易导致一部分,了解 L2 级辅助驾驶的用户,得出这样的推论:
领航智驾是以 L2 级辅助驾驶功能升级而来的产物——领航智驾>L2——领航智驾=L3 级自动驾驶。
可事实上,目前的领航智驾功能,均要求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时刻留意车外状况和系统工作状况,时刻准备主动/被动接管车辆。

因此,不论是按照国标中,仅需要系统即可完成「目标和事件的探测与响应」的评价标准,还是 SAE 简化版中能否「脱眼」的标准来评定, 目前的领航智驾均不能被归类为 L3「自动驾驶」。

像有些品牌会将自己的智驾产品称为:「无限 L3 的 L2.9」。
但这不是数字游戏,按照国家、行业的标准,L3 以下的级别均为「辅助驾驶功能」。

那么领航智驾的全称,自然就是「领航辅助驾驶」功能。
「人车共驾」中的情景意识
既然「领航智驾」属于「辅助驾驶功能」,那么在理论上, 使用领航智驾的全程我们都需要注意力集中,保持对车外和系统实时状况的监控。
同时,现行的交通安全法规也要求,不论驾驶的车辆有没有配备「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都必须时刻观察路面情况、手扶方向盘进行驾驶。
视频 1
视频 2
视频 3
毫无疑问,上面的这些视频,不仅仅是在错误地滥用「辅助驾驶功能」,更是违法的危险驾驶行为。
相信任何一个有认真学习过《道路交通安全法》,并通过科目一考试的合格驾驶员,都不会轻易作出这种鲁莽的违法举动。

但仅仅坐在驾驶位、手握方向盘来使用辅助驾驶,就是安全的吗? 我个人认为还远远不够。
在以往驾驶不具备「辅助驾驶功能」车型的时候,我们应该或多或少听到过一个概念——— 「情景意识」。
机械地解释「情景意识」这个概念,它是指: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通过理解和判断,精确地感知环境变化和对未来发展的预知能力。

而结合驾驶这个行为,用通俗一点语言来表达就是: 在驾驶时,我们要对外界的道路状况、交通状况,在脑海里有一个大致的「360°重建」,从而推算车辆后续的行驶状况,以及预判可能存在的风险。

大家常常提到的「防御性驾驶」,我认为就是由「情景意识」概念,而产生的一种驾驶方式。
在「辅助驾驶功能」尚未大规模普及的过去,由于车型缺乏相对应的辅助功能,驾驶员只能完全依靠自身来实现车辆的安全行驶,因此,我们在驾驶时对外界状况的「情景意识」会普遍更强。
可随着「辅助驾驶功能」的普及,尤其是「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出现,在合适的工况下,车辆已经能够实现:自适应跟车行驶、变道超车、红绿灯排队通行、上下匝道…..涵盖许多场景的自动行驶能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驾驶员的「驾驶负担」,但也在潜移默化间削弱了大家在驾驶时的「情景意识」。
即便抛开双手脱离方向盘、吃东西、玩手机,这些常见的违法行为不谈。像驾驶时分神、发呆这样的情况,在使用「领航辅助驾驶」的用户群体中也较为常见。

既然具备「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很多特定场景的自动行驶,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在驾驶时,保持与以往同等强度的「情景意识」吗?
我个人会对此持肯定态度,那就是 我们依然需要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包括使用「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时,保持足够的「情景意识」。
理由有如下两点:
1、如上文所述,「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它属于辅助驾驶,而非自动驾驶。
「辅助驾驶系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我们驾驶,而并非完全接管驾驶,将我们从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
因此, 「人车共驾」会是当下我们使用这类功能的常规状态。在此状态下,保持足够的「情景意识」对行驶安全仍然有重要作用。

2、随着「辅助驾驶功能」的发展,系统必然会越来越多地接管原本属于人类的「驾驶任务」。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们的对于驾驶的「情景意识」构建,也应该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情景意识」不仅仅要包含车外的交通状况,还应该加入车内「辅助驾驶系统」的工作状态。
即便我们不需要像以前那样,高强度地关注车辆操控与行驶路线选择,但这部分的注意力不应该「凭空消失」,而是应该要被转移到关注「辅助驾驶系统」的工作状态上。

辅助驾驶功能的「状态提醒」
说到「辅助驾驶系统」的工作状态,在过去几个月接触「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 辅助驾驶系统工作状态切换的提醒,做得并不够清晰与完善。
再次引用上文的内容,即便是「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它仍然属于是辅助驾驶功能, 需要「人车共驾」———人与车辆系统协同来完成驾驶任务。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驾驶员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对于系统工作状态/等级的掌握,就相当重要。

虽然按照等级划分,从 ACC、LCC 到领航辅助功能,它们均属于 L2 级辅助驾驶, 但各级功能系统所「接管」的驾驶工作却有明显差异。
例如:ACC 只能控制加减速、LCC 能控制加减和保持车道内的方向居中,领航辅助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自主的多车道行驶能力。

若辅助驾驶功能等级发生变化,尤其是从「高等级」功能降级至「低等级」功能时, 系统没能清晰有效地向驾驶员进行提示,轻则容易引发交通违法,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危及行驶安全的情况。
在这其中, 由领航辅助驾驶「降级」至 LCC 功能,过程中提示强度不够的问题较为突出。
受限于多方面的因素,目前所有品牌的「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不论是采用高精地图或是「无图」方案,均不能覆盖全部的公开道路。所以,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系统由「领航功能」降级至「LCC 功能」的情景。

由于二者在辅助功能上有较大的差异, 在降级至「LCC 功能」后车辆会「移交」一系列的「驾驶任务」给到驾驶员(用户)。
但普通用户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或像飞行员一样接受过严格的学习与考核,未必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在系统降级后自身新增的「驾驶工作」。

以一个实际场景举例 :当我驾驶一台带「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车型,前往一个未开通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城市。
高速路段驶行,由于「领航辅助驾驶」处于可工作状态,车辆的加减速控制、车道保持、变换车道、进出匝道,这些任务全部由可辅助驾驶系统完成。
在高速行驶的全程,作为驾驶员的我,只需要监控着车外的路况和辅助驾驶系统的工作情况,若没有出现特殊情况,我甚至全程都无需介入接管车辆的驾驶。

但由于我们的目的地城市,城区道路并不支持领航辅助驾驶 功能 ,在离开高速路段前车辆系统会提示: 「领航辅助功能即将 退 出」。

然而,在这个提示中,系统只告知了驾驶员,车辆即将会退出「领航辅助驾驶功能」。
而当车辆离开高速收费站进入城市道路,重新打开辅助驾驶功能时, 车辆实际上只能使用 LCC 功能。这也就意味着,车辆已经不具备自主的多车道行驶能力。
整个过程中,从「领航辅助」降级至「LCC」, 两个功能之间的辅助能力差异,系统并没有作出明确的提醒。
这就容易导致驾驶员对辅助驾驶系统,所承担的「驾驶工作」出现「认知混淆」, 误以为在「LCC」状态的车辆依然具备自主变道功能。

这种「人车共驾」场景, 由于系统提示不清晰,致使驾驶员不了解「人」和「系统」实时驾驶分工的情况,对于行驶安全会造成一定的隐患。
综上所述,再结合近期多款「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体验,我们认为:
具备「领航辅助功能」的车型,在由「领航功能」降级至「LCC 功能」时, 除了在语音和视觉层面提示辅助驾驶的等级变化以外,还应明确提示驾驶员,要人工接管车道选择、变道、超车等的「多车道行驶任务」。
避免驾驶员对当前「辅助驾驶功能」工作情况出现误判,进一步明确驾驶员自身的需要承担的驾驶任务。
写在最后
「智能驾驶」作为新能源领域的一个「技术风口」,正在以超越我们大部分人认知的速度,快速向前发展。
或许随着技术的进步、法规的完善,在不久的将来 L3、L4 级别的「自动驾驶」就会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出现在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汽车中。

届时,本文中的观点将会被全部推翻,变成一堆过时的「陈旧观点」。
我个人虽然非常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但在这一天来临之前,当我们仍在处在需要「人车共驾」的「辅助驾驶」阶段。
因此,关于当下智能驾驶的定性、使用时「情景意识」的构建,以及领航智驾普遍存在的不足,依然十分值得我们关注与讨论。
毕竟,技术发展所散发的魅力令人心生向往,但着眼当下的使用安全的务实态度也不可或缺。

关于现阶段「领航辅助驾驶」的使用体验、问题不足,您有什么样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