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最新入局的红衣教主周鸿祎宣告进军 10 万级电动车来看,云度当时的产品定位、产品策划的目标市场是巨大的,但如今这番境况,令人唏嘘,云度还会等到有 「派」 的那一天吗?
去年 5 月 18 日,林密重回云度,并出任 CEO 一职。林密这次回归,目的是将云度从悬崖拉回,并带向主流市场,甚至向舞台中央迈进。
所以我们看到,过去一年,云度有过豪言万丈,比如扬言 2025 年跻身纯电前三品牌;也有过锐意革新,比如宣布建成为用户企业,推进社群营销变革;等等。
可是,时值林密重回云度一年之际,我们再看云度的发展,发现云度依然是那个云度,市场依旧冷漠,企业发展形势也未有明显改观。
所以,林密这一年有无真正将云度从悬崖拉回?云度的问题到底在企业,还是在于人?
云度汽车成立于 2015 年,是由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莆田市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管理团队、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四方共同出资 9 亿元成立的混合所有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

在新势力已成当前新能源最重要驱动力量的现在,福汽当时决定做云度的决定是明智而正确的。
与其它新势力几乎都是私企不同,云度首次建立了混合所有制,其中福汽集团占股 39%,莆田市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占有公司 34.44% 股权,管理团队则以现金形式持股 15.56%。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产品门类最多、规模最大的液压成型技术和装备供应商之一的上市公司海源机械占股 11%,出资 0.99 亿,可为云度新能源汽车提供碳纤维与车身无缝对接等关键技术,云度可借助其在轻量化领域内的领先地位,在碳纤维等车身技术方面取得一定的领先优势。
在创始管理团队方面,刘心文出任云度董事、总经理(刘心文曾任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密任云度常务副总经理、营销中心总经理(林密曾任美国 Celgard 公司副总裁,比亚迪腾势公司副总裁),葆旭东任云度副总经理(葆旭东曾任腾势华北区总监)。

从整个公司结构方面来说,除了资方结构稍显复杂,领军人物都可以算是行业老兵,凭着这些优势,云度汽车在造车新势力中属于 「跑得快」 的一员。当不少新势力还停留在 PPT 上的时候,云度汽车在 2017 年就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问题,是国内最早取得 「准生证」 的企业之一。
云度早期的市场表现,也还算非常亮眼,云度和当时还叫电咖的天际汽车,是最早大批量将车辆从 PPT 变现的佼佼者。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18 年新势力车企的销量达到 2.6 万辆,其中云度以 9300 台的交付量,成为交付最早,交付最多的新势力。
但好景不长,2018 年云度管理层动荡,林密出走云度。在其它新势力奋勇向上时,2019 年云度汽车从前几名中 「掉队」,全年累积销量逆势降至 2566 辆。
与之相对应的是,2018 年到 2019 年,云度的营业收入从 8.17 亿元跌至 1.04 亿元,净利润亏损也从 1.38 亿元扩大至 1.77 亿元。云度没落到了连负面新闻都鲜见的程度,被 「蔚小理」 等头部企业远远甩开。
2020 年 5 月,沉寂两年的云度走马换将,林密回归出任 CEO。对于此次回归,林密感慨到,「百战归来再领军,从心重新出发。」

之后云度动作不断,喊出新的口号:2025 年跻身国内纯电汽车品牌前三强,代表中国新能源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另外,云度宣称将坚持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思维和理念,成为更有趣的出行伙伴。
在产品焕新上:车型迭代、智能网联 ADAS 系统配置等方面补齐功课,让产品更具竞争力;同时将通过改变传统销售模式方式及搭建社群,将更多采用直营、联营的模式打造品牌体验中心,由传统的 4S 向 6S 转变,融合 「分享」、「社交」 概念,聚合云度社群,将销售渠道打造成品牌和用户对话的窗口。
云度甚至还在试水出行服务,和福建新龙马汽车在市场、技术和用户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共同探索物流车、微客和小型货车等商用车新能源领域。
一如林密所言,云度确实在 「从心出发」,新云度一改传统新能源车企的打法,开始向互联网新势力靠齐。市场证明了,这套打法目前来看是正确的,林密对市场信号的捕捉依然精准。
可是,从目前来看,云度的种种努力,收效甚微。
去年全年,云度累计上险数 1679 辆,然而去年 12 月一个月上险数却高达 1154 辆,这意味着另外 11 个月上险数一共仅有 525 辆。
可见为了让去年业绩看起来不是那么差,云度在年底主导了一波上险突击战。这也折射出,重回云度的林密,对如何让云度摆脱困境,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今年 1-3 月,云度累计上险数仅 308 辆,在《电动势》新势力品牌榜中位居第 13 名。其中,3 月新势力上险数平均环比增幅为 102.2%,而云度增幅仅为 65.88%。

无论是 2020 年,还是 2021 年第一季度,整个新势力都在高速向前,但云度依然在低谷徘徊。
其实,五菱在 「老头乐」 这个这么尴尬的市场都能通过 MINI EV 掀起腥风血雨,炸出 「油」 出来,云度 「初心」 瞄准的细分市场,按理来说市场体量是只大不小的。但如今沦落这般困境,令人费解。
而且,云度几个车型的颜值相对来说都是在线的,甚至可以说,云度几乎具备了成功的所有要素,但云度何以沦落到现今这个局面呢?
一个显性因素,云度旗下产品偏老旧,竞争力有待提高!
2018 年 8 月 2 日,云度 π3 进行了正面 40% 偏置碰撞试验,其试验速度为 64km/h。从试验现场看,其前舱驾驶员侧发生很大的溃缩变形,A 柱出现很大的弯曲变形,几乎已经折了,驾驶员侧车门结构同样变形严重,致使其车门无法用人力打开。对应在实际的交通事故中,车门不能打开,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云度当年碰撞试验得分为同批测试车型中最低的两分。


碰撞得分低,作为电动车,云度也没有缺席自燃。2019 年 8 月事发广西南宁,一辆云度新能源 π3 发生自燃,从视频中可了解到,起火位置位于车辆后方底部,火焰呈现喷射式,疑似电池包已经受损。由于没有采取紧急扑灭措施,车辆几乎烧毁。随后官方发布补偿用户以及调查声明,可是调查结果后面一直就没有公开发布。

另外,网上也有很多云度车主吐槽云度用车体验很糟糕:比如续航里程不准、刹车失灵、充电故障、车身附件电器故障、欺诈消费等等,还有车主反映云度 π3 经销商倒闭车辆维修质保困难等。
而在全民吐槽电动车冬季续航里程 「骨折」 的 2020 年,云度新推出的 π3 E-SHOCK,续航里程竟然还低于换代之前的老车型,云度的产品思维让人摸不着头脑!
一个隐性因素则是机制掣肘。
不管是刘心文主导云度时代,还是林密时代,他们都算得上新能源行业的得力干将,都有深刻的行业洞察,但如今却没有效果,可见执行层面遇到了阻碍。而执行直接关乎机制。
在大家印象中,新势力向来以高效执行力著称,一些前沿探索、落地都有新势力的背影,包括直营、充换电、社群运营等,这背后的根源在于绝大多数新势力是私营属性。
再看云度,则是介于传统新能源与新势力之间的混合制,复杂的企业属性让策略到落地出现偏差。这样的机制掣肘,让执行负责人成为摆设,可能换谁都没用。
从最新入局的红衣教主周鸿祎宣告进军 10 万级电动车来看,云度当时的产品定位、产品策划的目标市场是巨大的,但如今这番境况,令人唏嘘,云度还会等到有 「派」 的那一天吗?
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林密来回答。如果林密重回第一年是重整、再出发,那么第二年怎么说也该交点真正成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