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百人会旗下媒体,关注汽车出行产业链进化
作者:郑文
8 月 12 日,理想汽车继美股上市一年后,在港交所二次上市。首日平开,盘中破发。
如此开局,其实早已有征兆。公开发售阶段,理想汽车获 5.5 倍认购,相比之下,一个月前登陆港股的小鹏汽车融资认购倍数是它的 14.73 倍。临近上市前,理想汽车宣布其港股 IPO 定价为 118 港元,这个价格也低于之前预期的每股 150 港元最高发行价,折让率达到 21.3%。

「公司内部并不关心短期股价,更多考虑到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储备足够弹药进入下一阶段竞争。」 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如此回应。
即便如此,股价的反应,至少说明理想汽车当下并未达到资本市场的预期。
融资做什么?
沈亚楠称,这次募资主要是为理想汽车的下一代产品研发储备资金,将会聚焦三方面:第一是电驱动技术,包括正在研发的下一代增程技术,以及 400kW 高速充电技术;第二是自动驾驶技术;第三是智能座舱。
招股书显示,所得款项净额的 20% 将为研发高压纯电动汽车技术、平台及未来车型提供资金;15% 用于自动驾驶研发;10% 用于增程式平台开发;45% 用于扩大基础设施、市场营销及宣传;10% 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其中涉及到的几个核心技术成分:4C 快充高倍率电池组、基于第三代 SiC 半导体材料的高压平台、二氧化碳冷媒的热管理系统、高功率充电网络、L4 级自动驾驶能力,无疑都是特斯拉、蔚来、小鹏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储备的技术。

而理想在晚了几年后也踏上了一样的路,至于其技术先进性与行业比如何还需要时间验证。
此时,理想汽车切入纯电动市场,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的确因为前人栽树,在成本方面有了更大的优势。但这个优势是每个企业都可享用的果实。
理想要面对的困境是,其平台化能力还没有得到验证。众所周知,理想汽车成立六年,目前只卖一款理想 ONE。
或许是为了 IPO 融资造势,今年 2 月份,理想汽车提出一个极具 「野心」 的战略目标:在 2025 年取得 20% 的市场份额,达成 160 万辆的出货量,成为中国排名第一的智能电动车企,并跻身世界前三。
对于 20% 的市场份额,沈亚楠称,理想汽车有一个非常非常详细的计划。
在研发方面,2022 年推出第二代增程平台,即 X 平台。纯电平台有两个,一个是 Whale 平台,一个是 Shark 平台,从 2023 年开始推出产品。
在产能方面,理想汽车也有相应的北京工厂产能规划。「从供应链的角度讲,要达到 20% 的份额,达到 160 万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供应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和智能电动相关的核心部件,我们正在和合作伙伴一起布局。」
从产品规划来看,理想将在 2022 年推出增程式全尺寸豪华智能 SUV,并在 2023 年推出另外两款增程式 SUV,从 2023 年起,每年至少推出两款纯电车型。

也就是说,到 2023 年,理想汽车才能推出第一款纯电动车。而那时竞争对手的纯电动车型,又经过了两年多的历练。
「资本市场现在看好的还是纯电动,因此,理想汽车的纯电车型上市是关键节点。」 一位投资人称。
资本需要想象空间
7 月份,理想汽车凭借 8,589 辆的交付量,在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 「蔚小理」 中,排名第一。小鹏和蔚来的交付量分别是 8,040 辆、7,931 辆。这个成绩还是基于理想只有一款量产车理想 ONE 而达成的。

只是,资本市场似乎不太买账,且态度鲜明。
「资本看重的是想象空间。」 某位投资界人士一语中的。要命的是,李想从来不是迎合资本的好手,也不是善于画大饼,营造想象空间的企业家。
一般来说,二次创业的企业家对资本市场轻车熟路,不太需要发愁融资的事。李想反之。
创投圈有句流行的话:最靠谱的关系是,一起赚过钱。而对于李想,很多投资机构虽然听过汽车之家,但对创始人李想缺乏深入了解。
统计信息显示,在首款车型上市前,蔚来汽车 5 轮融资共计 145 亿元,小鹏汽车融资额超过 100 亿元,而理想汽车融资额不足 50 亿元。
「李想是一个产品经理主义者,他是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 前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君毅如此评价。

在创业初期,理想汽车曾打算以 SEV 小车项目来切入造车市场,后来由于政策原因,小车项目不得不宣告停止。在做完深入的市场调研之后,理想汽车将第一款车型的技术路线定为增程式电动车。
你可以说李想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但很难说他是一个疯狂的梦想家。甚至在大喊战略目标时,别的创始人谈蓝图,谈愿景时,他也只是喊出一个销量目标。
创始人的温吞也直接导致了品牌的中庸。在消费者心目中,蔚来的用户企业标签深入人心,小鹏的科技智能标签早已贴上,理想汽车却始终没有鲜明的品牌标签。
反观擅长与资本打交道的特斯拉,除了永远能画出新的大饼来诱导资本的想象力,还能真正把香喷喷的大饼端上来。
比如说,FSD 软件带来的收入。在这一季财报电话会议上,特斯拉首席财务官扎卡里・柯克霍恩谈到,订阅为基础支付的 FSD 费用,获得巨额收入的可能性变得更为明朗。

Loup Ventures 联合创始人吉恩・蒙斯特表示,特斯拉从 FSD 的前期购买和订阅中获得的账面营业利润,将从 2021 年的 6 亿美元增加至 2032 年的 1020 亿美元。十年利润翻 170 倍,不可思议。某种程度来说,FSD 是近乎一本万利的生意,软件业务的特性决定其高毛利、低边际成本的商业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特斯拉新推出的 FSD 软件包,新加入的每月订阅模式相比此前的一次性购买模式,最终呈现的收入将更可观。「订阅制」 魔法已经让很多公司收获丰厚利润,比如,苹果今年一季度实现软件服务收入高达 170 亿美元。
当然,小鹏、蔚来也已经尝到甜头。小鹏汽车的财报显示,2020 年其自动驾驶系统 XPILOT3.0 软件包的收入为 5000 万元,而今年一季度达到了 3000 万,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收入的一半。而蔚来在今年一季度毛利率达到了惊人的 19.48%,自动驾驶软件包订阅付费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
对此,理想汽车有自己的坚持。
沈亚楠表示,「理想汽车并不想根据资本市场的需求,通过订阅的模式获取软件收入,我们还是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我们一直说自动驾驶是标配,是因为我们为家庭造车,自动驾驶是关乎到安全的配置,就应该是标配,而不是所谓的订阅的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在 5 月底发布的 2021 款理想 ONE,NOA 自动导航辅助驾驶被当作宣传点之一,但目前该功能仍未向用户推送。

在研发的投入上,理想也很保守,或者说,没能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据财报显示,2020 年全年,理想汽车研发支出共计 11 亿元,蔚来同期研发费用为 24.87 亿元,小鹏同期研发费用则为 17.26 亿元。
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直言:「理想汽车是三家头部造车新势力中,最没技术含量的一家公司,同时也是成长空间最低,而风险最高的车企。」
资本也许是短视的,但不可否认,它往往也是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