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金刚
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自动驾驶之战打响后,现在,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自动驾驶之战亦正式开打。

3 月 7 日,号称商用车造车新势力的前晨汽车正式宣布获得由中汽研认证的 L4 级自动驾驶牌照,这意味着新能源商用车的自动驾驶技术竞逐正日趋白热化。

关于前晨汽车及其创始人兼 CEO 黄晨东的大概情况,《电动势》此前已做报道,详情可阅读《黄晨东:星际旅行者开启新征程》。
3 月 2 日,黄晨东接受了包括《电动势》在内的几家媒体的采访,他给我们分享了前晨汽车的诞生初衷和产品布局,以及回答了前晨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思考和布局等问题。
定位商用车造车新势力
时间回拨至 2020 年 09 月 25 日,上海前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前晨汽车由此诞生。
资料显示,所谓前晨,取自 「前行之路,晨光可期」。
前晨品牌英文名是 「NEWRIZON」,黄晨东曾参与的美国 NASA 冥王星探测器 —— 新视野号的英文名:「New Horizons」,意味着一个全新未来的开始。
之所以创立前晨汽车,黄晨东坦诚说,他做技术研发多年,现在想用科技的力量去改变一下商用车,比方说改善商用车司机的工作环境,比方说同时推动这个行业的变革。

所以他将前晨汽车的品牌愿景定为科技传递温暖,用科技的力量为更多人创造幸福。
目前,前晨汽车一共有一百六十多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大概在 50% 以上。
黄晨东分享了员工的大致由来,主要有三方面构成:第一,蔚来,包括跟黄晨东一起出来创业的,还有之前离开蔚来的;第二,黄晨东在上汽的老同事;第三,社招。
黄晨东形容这个团队为 「特种兵」,年轻,能力强,尤其是具备互联网和自动驾驶方面的基因。这样的人才属性,也构成了前晨汽车的品牌特征和产品形态,与传统汽车公司形成差异。
黄晨东也给我们披露了公司的融资情况,已经融了两轮,第一轮 1000 万美金,第二轮 5000 万美金,目前在做新一轮(B+)融资,金额大概 4000-6000 万美金,下半年将展开第三轮(C)融资。
2021 年 8 月 5 日,前晨汽车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举行了品牌及产品发布会,在企业定位上,前晨意欲扮演商用车领域的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希望助力商用车向新能源、网联化、智能化发展。
之所以切入新能源商用车市场,黄晨东认为,第一,商用车市场发展比乘用车慢,目前是一片蓝海,大概会在 2025 年爆发,而乘用车市场已经是红海;第二,对熟悉乘用车技术的前晨汽车来说,做商用车是技术降维。
黄晨东预测,2025 年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将趋于成熟,销售占比至少可以达到 20%。
对于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未来的演变,黄晨东说,商用车毕竟是一个生产工具,那么生产工具最后肯定要让车跟货,还有货仓,这个车仓货要形成一个智慧的生态网,那么所有的数据都能够连接在一起,那么这样的话才能够提升物流行业的整个运输效率,以及它的调配效率等等。
短期代工,长期自产
在去年的品牌和产品发布会上,前晨发布了 iC1 和 EC1 两款车,其中 iC1 是旗舰概念车,预计今年年底上市,EC1 是前晨汽车与中国重汽海西联合研发的量产车,已经在去年 10 月 29 日下线并交付。
黄晨东表示,EC1 是由前晨和重汽联合开发,前晨主要重新开发了一个正向开发的底盘,然后用的重汽的车身对底盘,用的轻量化材料,所以比同类产品轻了大概 400 公斤,然后还用了平板式电池包,并且是水冷的,从而使得它的可靠性跟寿命更长。

在驱动方面,EC1 也用了一个同轴式的电梯桥,这样集成在后轴上,从而使得整车布置结构更简单、更紧凑,同时使得能量回收更好。在整车的控制软件跟电池的控制软件上面,都是前晨做,使得可以升级这些软件,从而使得车根据不同的地域可以变,跟它有更好的更优的效率。

对于即将上市的 iC1,黄晨东提前透露,量产车跟去年发布会上的车差不多,沿用优化底盘,稍稍做一些调整,并且从外形设计到人性化体验的设计也加强了很多,这款车可以叫做买得起、赚得多,还有人性化的设计。

基于智能网联商用车领先者的品牌定位,黄晨东也披露了前晨汽车的产品布局,首先是去年推出轻卡,然后今年推出带自动驾驶的重卡平台,明年推重卡产品,再然后 2024 年进入 VAN 厢式货车市场。
动力方面,前晨汽车所有产品都以纯电驱动为主,同时支持换电,另外在部分重卡产品上也会搭配氢燃料电池技术解决方案。
黄晨东表示,上述三类产品的销售构成中,轻卡和货车是基本面,承担走量任务,而且走量后获取的数据反馈到研发,进行产品力升级,比如自动驾驶,重卡作为销售补充。
年度销量方面,黄晨东也做了透露并加以预测,去年底上市的 EC1 目前销售加订单一共有四百多台,今年累计交付将突破千辆,年底上市的 iC1 预计交付一百多辆,明年的交付将达到万辆级,后面几万辆级。
盈利方面,黄晨东坦诚说,轻卡盈利比较困难,重卡会产生一定盈利空间。
对于造车路径,黄晨东表示,因为现在前晨的体量还小,所以找代工(重汽)是最经济的方式,等以后量起来会逐步想办法申请造车资质,然后建设自己的生产工厂。
用户运营向新势力靠近
前晨汽车作为一个新势力,除了对产品体验进行革新,还在谋划用户的线上体验。为此,前晨汽车开发了一个 APP。
黄晨东表示,APP 作为直接跟 C 端用户直面的一个产品,就是在初衷下诞生的,它不仅能够实现各种控车功能,比如说可以做车辆的管理、车队的管理,而且还会有新闻、购物、社区论坛以及休闲娱乐,所以可以给 「卡友们」 打造一个完整的线上服务生态。
同时,前晨 APP 可以体验到跟乘用车一样的科技体验感,可以提前打开空调,可以遥控锁车,可以智能导航,可以人机互动,充电休息的时候也可以阅读行业最新的动态,或者在社区论坛跟卡友们互动、刷刷视频、分享自己的日常,这些都可以赚取前晨的积分,又能在前晨的商城进行购物消费。
这很新势力。
黄晨东还说,对于一个车主,他如果有一支车队,哪怕是 3 辆车、5 辆车、10 辆车,那么这个 APP 就可以帮他做一个车队管理,可以实时查看车队每辆车的一些中心信息,包括车的行驶轨迹、能耗里程位置等等。
另外,车队里面的司机的各项数据也可以横向排名,这样对于有行驶区域要求,也可以支持电子围栏实时报警,真正做到了车辆跟司机双向的全方位管理。
瞄准高阶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是新势力最热衷的技术之一,它的巧妙在于,不仅可以重新定义产品,还能赢得资本市场的关注。
作为首个商用车新势力,而且不少员工出自蔚来,前晨汽车自然深知自动驾驶的价值,并着重加强对这一技术的开发与控制。
比如在自动驾驶平台上,前晨汽车力求对全栈软件展开自研,它支持 L3-L5 自动驾驶的平行演进,同时满足多场景无人驾驶实现,也可扩展。
在前晨搭建的自动驾驶生态链上,核心零部件芯片、传感器系统等均由国内外知名行业头部企业加持,比如千寻的高精地图数据整合、禾赛和速腾聚创的高感知系统、地平线的软硬件协同整合等。
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上,前晨主要分为两类:封闭场景,包括港口、封闭园区、矿区等,预计市场规模千亿级以上;干线物流,比如高速公路,预计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市场。
随着此次获得中汽研认证的 L4 自动驾驶牌照,标志着前晨在探索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方面实现再加码。
预计在今年 12 月,前晨的自动驾驶重卡量产级将展开示范运营;2023 年 6 月,自动驾驶重卡正式量产;2023 年 6 月,自动驾驶城区量产级示范运营;2024 年,持续迭代。
黄晨东对自动驾驶的思考
目前,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自动驾驶产品主要在 L1-L2,各个传统商用车厂的研发力量也在这块。
黄晨东说,前晨对 L1-L2 这些基础辅助驾驶功能已经做了研发,目前做 L4 主要是提前布局,另外,鉴于国内外政策市场发展,发展 L4 的条件也已经趋于成熟。

不过在应用方面,黄晨东也表示 L4 仍只能用在部分特定场合,比如矿山、港口等,如果要想用在干线物流上,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
被问及前晨的自动驾驶与传统企业的差异点在哪儿,黄晨东分享了五点:
第一,前晨的自动驾驶系统是全栈自研,内部系统全面打通;
第二,自动驾驶技术完整性,包括软件、冗余和控制技术等;
第三,前晨具备 FOTA 迭代能力,其它企业没听到具备这个能力的;
第四,前晨团队有乘用车自动驾驶开发经验,到商用车自动驾驶是技术降维,落地更顺利;
第五,前晨基于电车平台做 L4,其它企业基于油车平台,到 L4 后两者的反应速度产生差异,价值也完全不一样。
前晨的愿景之一是提升用户的运营效能及赚钱能力、释放劳动力,对此,黄晨东认为自动驾驶商用车有三项省钱的地方:
第一,应用自动驾驶后,可以少用一些司机;
第二,电动车有能量回收,通过技术优势进行能耗节省;
第三,通过大数据,节省售后服务方面的一些费用。
关于自动驾驶是否提升安全,黄晨东认为所谓 「零事故」 是比较极端的,如果是既有自动驾驶也有人开,被动事故可能不会少,如果都是自动驾驶,将是几个数量级的降低事故。
对于自动驾驶的发展路径,目前行业对视觉路线和激光雷达路线存在一定争议。
黄晨东表示,以上两个路线都有各自的特点,比方说特斯拉坚持的视觉路线,如果把数据处理好了可以变成人的眼睛,很 NB。
但是,要想处理好,可能便宜的摄像头不能用,得用更好的摄像头,这时候系统成本得增加。那么现在就要看视觉的成本增加跟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哪一个更快。
另外,激光雷达还有一个特性,任何天气中的表现都很好,而视觉路线,如果摄像头被泥巴挡住,实际就有问题。
所以黄晨东认为,目前两者结合是最好的,将来得看成本,谁降低成本更快自然选哪个,最后肯定是成本决定,技术都能够做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