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董同学
编辑:Chris
3 月 5 号,一位特斯拉车主在 Twitter 上表示:在横向没有来车或行人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停在红灯前,把时间白白浪费在等待绿灯上。未来的交通灯应该有 AI 来根据车流智能控制。
Elon Musk 回复了这个问题,表示也许特斯拉应该制造一个 AI 视觉设备放到传统交通灯中,从而改善交通环境,提升通行效率。

这个话题还没有结束。主流的观点认为,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会大幅降低车辆的闲置率,降低社会总车队的保有量,从而进一步降低交通拥堵,改善交通环境。
但 Elon 表示,自动驾驶的普及可能会让跑在路上的车辆不降反增,他甚至将交通问题称之为「终极 BOSS 之战」,并表示「即使是世界上最强悍的人类,面对繁忙的交通问题也是无能为力的」。

对于交通拥堵问题的思考,Elon 早在 2016 年就提出了下挖理论无限层的隧道,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的方案。并成立了无聊公司(The Boring Company)持续实践。
未来的交通会如何演进?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关于智能交通灯和自动驾驶交通环境那些事儿。
有自动驾驶的未来会更好吗?
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业内曾一度是一边倒的美好憧憬。
自动驾驶汽车不会违反交规、没有路怒症、有始终如一的良好的驾驶习惯、永远不知疲倦,在很大程度上,这会大幅降低事故率和「堵车率」,改善交通拥堵。
不仅如此,因为不知疲倦,自动驾驶汽车理论上可以持续运行,大幅降低车辆的闲置率,这会降低社会总车队的保有量,也会改善交通拥堵。

但有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持不同看法,Elon Musk 就是典型。他认为在完全自动驾驶时代,社会总车队的保有量会不降反增。
一方面是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会让出行成本大幅下降,早在 2017 年的 TED 大会上,Elon 就公开表示,根据特斯拉的计算,自动驾驶系统的普及会让普通乘用车的运营效率接近公共交通(地铁、公交等)。
我们也可以简单想一想 Robotaxi 的成本。现阶段网约车成本分为自身车辆成本、保养、维修、能源、保险和人工成本。如果是完全自动驾驶时代下,保险、人工、维修成本也就不复存在了。主要成本则是车辆、能源和保养成本。

按现在网约车成本和司机师傅工资来算,大多数情况下,两年司机人工成本 > 一台网约车车辆自身成本。而能源成本和保养成本只会低于现阶段网约车的成本。例如,自动驾驶情况下可以用谷电进行补能,同时规模效应下保养成本也会下降。
显然 Robotaxi 成本的下降,意味着价格降低。这会让选择 Robotaxi 出行人数急剧攀升,毕竟网约车的便捷性和私密性要远高于公共交通。进而导致需求量上涨,也就是说 Robotaxi 会变多。
另一个方面,完全自动驾驶时代,私家车会变多。
这有两个原因,一种是完全自动驾驶时代不需要驾照,每个人都是乘客,没有驾驶员。这会让高龄老人、青少年、「驾照持有者」都能代替曾经的驾驶者。而每个年龄层级的用户对需求都是不同的,导致私家车数量上升。

另一种原因,人类的占有欲和个性化需求。车是移动的空间,除了出行需求外,储物、个性化设计、第三空间和外观需求等等都会成为在自动驾驶时代更多人选择买车的原因。
综上两个方面,在完全自动驾驶时代,汽车的保有量会进一步上升,且不可避免。
除此之外,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影响着交通压力 —— 潮汐效应。
现阶段一线二线甚至三四线城市都出现早晚高峰拥堵的情况,各大城市也为解决这个问题绞尽脑汁,限牌限号限行、建更多的立交桥、更多的隧道等等,但是本质并没有解决 —— 人们集中出行的时间。

也就是出行的潮汐效应,这不仅仅出现在早晚高峰的道路上,地铁站门口的共享单车同样如此。如果晚上班、晚下班的话,基本是没有共享单车可用的。
同时出行的潮汐效应也反驳了大家所说 Robotaxi 可以降低车辆的闲置率,这会降低社会总车队的保有量的观点。

举个实际例子,即便在完全自动驾驶时代,人们的工作时间依然不会改变,对大家来说出行的需求时间还是早晚高峰,这也是现在网约车运力在早晚高峰远远不足,而在周末放假时运力非常富裕的原因。
当然完全自动驾驶时代会提升通行效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更多行驶中的车辆会给交通带来棘手问题。
就像 Elon 所说,自动驾驶汽车会将交通问题放大到疯狂的水平(Insane Levels)。
如果完全自动驾驶时代太远的话,我们不妨来看看已经实实在在提升通行效率的智能交通灯,现阶段是什么样子的。
智能交通灯
人工智能(AI)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应用,例如机器翻译、自动驾驶、航天、农业,甚至是下围棋。在如此广泛的应用中,美国作为 AI 强国却并没有考虑过将交通灯智能化,这是为什么呢?
Elon 在 Twitter 中表示「也许特斯拉应该制造一个人工智能视觉设备来插入这些传统的交通灯」。后面又说了一句:
It could just look at traffic & automatically maximize throughput.
它可以只看流量和自动显示最大吞吐量。
这句话中有一个细节「just」,因为大多数美国人是不支持安装监控摄像头的,Ta 们认为这会侵犯隐私。所以美国大多数州的路口都是没有监控摄像头的,也就是说无法监控超速或者闯红灯等等行为。一般则依靠警察巡逻处罚违章行为,并且处罚会非常重。

所以 Elon Musk 在说这句话时,特别强调了只看流量和吞吐量,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智能交通灯没有成为发展方向。
反观国内的智能交通灯情况就远远领先于美国了。
与其叫智能交通灯,不如说是交通灯 + 智能控制终端。
智能控制终端能实现的作用,就不仅仅只是控制交通灯,还包括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交通运输装备智能化和出行服务便捷化等等功能。

举个例子,智能交通灯的作用可以实时监控行车数量、车距、车速等等,同时监控行人数量,动态调控交通灯。以及提高路口车辆通行率,减少交通灯空放时间,提高道路的承载力。甚至像潮汐车道可根据车流量进行动态引导等等,碰到紧急情况可以给警车、医护车、消防车等提供快速通行能力。
此外,可计算道路拥堵时间、违停、违章等行为。还有包括监控是否是套牌车、车牌号遮挡、车辆改装等等不合法行为。
看一个国内已经实装的智能控制终端 —— Neuro。
Neuro 是阿里云旗下的一款产品,2021 年已经在杭州下沙海达南路进行过试点工作。从数据层面上,3 个路口日延误指数平均下降 20%。在事故降压方面,自 2021 年 9 月份试运行以来,截至 10 月 20 日,三个试点路口及周边区域共累计发生事故警情 17 起,同比 2019 年同期 26 起,下降 34.62%。

并且 Neuro 的成本并不高,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型号来达到相应功能。这对于大规模推行来说至关重要。
大量的智能终端和云服务聚合起来就变成我们常说的智慧交通。例如,智能网联、智慧交管、智慧高速、智慧停车、智慧物流等领域。
智慧交通有非常多的企业在做,阿里、百度、腾讯、商汤等等。我们以目前与消费者更贴近的百度为例。
2021 年百度以上海 Apollo Park 开园为契机,发布了旗下智能交通引擎 ACE 2.0。ACE 2.0 涵盖智能网联、智慧交管、智慧高速、智慧停车等领域。百度有数十个相关项目在北上广深、成都、武汉等多个城市落地。

百度的软硬件在我们生活中更常见到,例如你使用百度地图 APP 上在杭州萧山区观澜路上导航可以提前看到「交通灯倒计时」、各城市的智能交通灯控制、上海徐汇区 3.9 万个泊位的智能停车。更贴近汽车的,威马将推出的 PAVP(高精度地图泊车),通过百度对停车场的高精度地图采集再配合上智慧停车,可以让车辆在停车场里自动泊车。

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车辆层面上,不管是蔚小理还是特斯拉,都只能实现单车上的智能,想要实现 V2V、V2X 等技术,还要等更全面的基建落地,才能最终形成人、车、道路三者信息的互联,建设真正的智慧交通体系。
智慧交通的体系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数据、技术、资金、政府等多方面努力才会实现,好在国内已经在智慧交通领域走在快车道上了。今年杭州 - 宁波的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就要通车了,到时候一起感受感受智慧高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