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电

探电

关注

纯电领域还是本田的软肋嘛?

本田

2022-05-12

撰文 | 李嘉诚

编辑 | 冷泽林

4 月 25 日,本田发布了第一款新能源车型:e:NS1。预售价:18—21 万,在主角出场之前,先带大家认识另一款本田已经在海外发布的车型:VEZEL/HR-V

VEZEL 和 HRV 就是缤智和 XRV 的海外版车型,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在今年也会相继在中国发布这款换代新车型,但在能源切换的过程中,本田并不急于在发布中国发布这两款车型,而是率先发布了 e:NS1。

其实,e:NS1 就是 VEZEL 和 HRV 的新能源版本,很明显,本田 e:NS1 来得要比新一代 XR-V 早四个月是带有一定目的的。

本田率先发布新能源车型目的何在?

前几年本田也涉足过新能源领域,无论是 2019 年推出的 X-NV 还是 2020 年推出的 M-NV 都是由本田研发的,但却没有悬挂本田的车标销售而是由东风本田此前成立的合资品牌思铭销售。

X-NV 和 M-NV 与 XRV 和缤智的区别并不大,但是由于这两款车均为油改电车型,况且思铭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并不算高,所以国内消费者并不买账。

对此,本田并没有把这两款车型放在自己的长远计划中,于是,在去年十月份本田本田发布的规划蓝图时,本田 e:NS1 就诞生了,一方面这是本田对于新时代大趋势的积极响应。

另一方面,本田可能还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品牌形象,不想被冠以 「油改电」 的称号,让 e:NS1 成为本田新能源时代的标杆产品。

值得我们深究的是,「油改电」 车型未必不如原生的电动车,不过一旦被套上 「油改电」 的标签,还是对宣传和企业形象没有好处的。

没有发动机的本田,卖点在哪?

本田作为老派的燃油车品牌来到新能源领域后,展现出了与新势力不同的造车思路,当蔚小理都在将加速、智能化作为卖点时,本田却对外宣称旗下第一款车型 e:NS1 是一辆不会晕车,同时也兼具性能的新能源车。

为什么新能源车更容易使人晕车?

一个原因是提速快,很多新能源车型在百公里加速方面都达到了 5 秒以内,加速度的推动力会使很多人在开车和坐车过程中感受到失重感从而产生不适。另一个原因是动能回收时的强制减速,比如说特斯拉的单踏板设置在刚开始使用时就遭到了很多网友的吐槽。

而在新势力中,通常都将这两者看得十分重要,以此兼顾加速性能和续航里程。

本田这次发布的 e:NS1 在动力加速方面更像是一台燃油车,本田工程师在新车试驾沟通会上表示:「他们通过对电动扭矩输出的设定,希望这台车的加速表现能够更像一台燃油车。」 所以在起步加速的阶段它的电动机并不会急于把它的 310Nm 扭矩表现出来。

像一台大排量的自然吸气一样,让动力得到充足的释放,相比于其它电动车型,它的加速过程是更容易控制的。

当然,动力模式的不同自然汽车的逻辑也不太一样,牺牲了电机自带的高提速转而照搬燃油车思路,大概率会让用脚投票的消费者觉得有些本末倒置。

似乎本田也想到了这点,通过将驾驶模式调节至 Sport,该车的性能也得以被完全释放。不过,这样的设置实际在新造车的车型上也能看到,很难谈得上是一种创新。

同时 e:NS1 与福特 Mache-E 相同,也能在驾驶者踩下电门时模拟根本就不存在的音浪,这样的设置只能说是见仁见智,从某种意义上讲带着某种老派燃油车品牌对于内燃机时代的不舍,所谓 「不晕车的新能源车」 似乎也只是思想博弈下的产物罢了。

作为新能源车型本田又有哪些改良

作为本田第一款发布的电动车,本田对这款车寄予厚望,从细节上或许能够看到这种考量。

内饰布局的变化是最大的,e:NS1 没有延续一往的设计,而是和许多新势力一样选择了减法设计。就比如说减少了很多实体按键。

车内的配置围绕着一块 15.3 英寸的大屏展开,它的多媒体系统的界面与本田最新款汽油车所搭载的车机保持了一致,也采用了 Honda Connect 3.0 系统。

但很多配置的设计思路体现了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不同。就比如说在 「疲劳驾驶提示」 配置中又加了一个 「分心驾驶提示」 也就是 DMC 驾驶员状态感知系统。

这套系统不仅可以检测驾驶者是否为疲劳驾驶,也可以监测驾驶者在开车时有哪些分心行为,及时做出提醒。

新能源新面貌,但在新的设计中,仍然有设计让我不太理解,比如充电口设计的位置,现在许多新能源车型都不会把充电口放在车头的正中间,对于拥挤的车位或地库充电桩来说不太友好。

e:NS1 的产品竞争力如何?

在自主新势力正在崛起的今天,本田 e:NS1 的预售价来到了 18—21 万,在这个区间里很多自主品牌的性价比都要高于本田 e:NS1 尤其是高配车型的价格已经超出了 20 万,所以我认为它的竞争力还是不太强,一个核心原因是售价相比同级别车型要高。

就拿同为小型 SUV 的哪吒 V 来说,哪吒 V 的顶配车型也才十二万出头,而 e:NS1 的入门级车型就来到了 18 万元,所以在这个预算之下,消费者会更愿意接受自主品牌的车型。

最后,在这个价位区间本田不仅要面对自主新势力对于续航、配置、性能方面给出的压力,同时也要面对于自主品牌对于营销手段和配电设施上给到的压力,当然上面所提及的因素也是所有传统品牌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