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腚🍉

刘光腚🍉

关注

MG CEO 张亮:MG MULAN 对标的是 Model 2

2022-06-14

6 月 13 日,MG 首次亮相了 MG MULAN 车型,上汽数据业务部副总经理、乘用车公司首席数字官(CDO)兼 MG 品牌 CEO 张亮;有「上汽新能源之父」之称的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捷能公司总经理朱军,对 MULAN 这款产品、整个 MG 的品牌定位,以及具体的像 LBS 躺式电池技术、魔方电池生态进行了详尽的讲解。

虽然发布会的核心是 MG MULAN,这一款对 MG 或者整个上汽来说都很重要的车型。但我透过这次简短的沟通,看到的却是整个上汽对于换电生态的决心。

MG MULAN

发布会的主角是 MG MULAN,用张亮的话说,这款紧凑型的 SUV,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其实这款车型在 6 月 8 日已经登陆过工信部了,一些信息得到了释放,我们先来对齐一下:

- 长宽高分别为:4,287 x 1,836 x 1,516 mm,轴距 2,705 mm;

- 125 kW 电机对应磷酸铁锂电池,重量 2,062 kg,150 kW 电机对应三元锂电,重量 2,086 kg;

- 外观也得到了完整曝光:

这次沟通会上,MG MULAN 的很多产品特点,其实是建立在星云架构和魔方电池这些模块化的技术平台上的,在 MG MULAN 上的一些微观体现,大部分集中在了这款车的性能上:

- 3.8 秒破百;

- 5.3 米的转弯半径;

- 50:50 前后轴荷比;

- 后驱+五连杆悬挂;

- 490 mm 的质心高度。

3.8 秒的破百成绩,是四驱形式下实现的,前电机 150 kW 后电机 180 kW。朱军也提到了星云架构下的电驱电机,分为 150 kW/250 N·m、180 kW/350 N·m、250 kW/450 N·m 三类,可以通过布置在后轴、两轴的行驶,实现不同动力的搭配。

而除了悬挂以外的其他性能得以实现,几乎全部要靠魔方电池或者说 LBS 躺式电池的技术支持。

LBS 躺式电芯

在 MG MULAN 上,将会搭载 51、64、77 kWh 的电池包,选用的电化学体系分为是磷酸铁锂和三元,而这三个电池包都是 110 mm 厚度尺寸。如此超薄的尺寸,都是得益于 LBS 躺式电芯。

这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属于超长矩形,不是堆积,而是竖直排列在电池包内。

这是 LBS 躺式电芯在模组内的排布方式,可以清楚地看到电芯「躺」了下来。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使电芯体积利用率增大,而模组的整体厚度,则得以降低。

会上还特意提到了「扑克牌」摞起来和竖起来,比喻 LBS 躺式电芯的状态。对于散热难度的提升来说,这就非常贴切了。但问题是,电芯「躺」下后,与散热水版的接触面积减小了,那散热冷却如何解决?方案就是用到了「立式冷却结构」,把原有的冷却水板立起来,做竖直的冷却水片,其实还是底部散热,只不过「躺」下后,变成了侧边的状态,这里大家抽象地想象扑克牌即可。

而电池本身会由于温度、荷电状态等等因素影响,而导致体积变化,这一点如何解决?朱军称,通过一个上下互动的结构压紧,在整个生命周期下,电池不同的荷电状态,都能将电池固定在限定范围内。同时,在同样的使用功放下,电池寿命得以大幅度的增长。以 64 kWh 版本电池为代表,MG 称可以实现 12 年 100 万公里的超长寿命

接下来就是生产上的麻烦了,由于原来电芯就是竖直设计和排列的,所以电解液的浸润、电芯内部结构上,上汽与宁德时代联合做了大量验证,最后得以量产。

整体而言,LBS 躺式电芯,为魔方电池带了轻薄、纯平的产品特点。而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则让魔方电池拥有了不同尺寸电池在统一换电装置下的更换能力,这也是上汽集团下的一步大棋,我们放到第三部分来详细解读。

CTB/CTC 的超高刚度没啥用?

LBS 躺式电芯的封装工艺,用的是 CTP 技术。而此前的比亚迪 CTB、零跑 CTC,则是更向底盘集中,让电池与车身融为一体,共同承接受力。

朱军是怎么看 CTP 和 CTB 的:

CTP 就是跳过了 module(模组)这个层面,再直接把 cell 做成 pack。以前电池包在时代上汽做电芯、模组,而上汽时代做 pack。现在模组没了,从时代上汽过来的电芯就直接到了,上汽时代的 pack 工厂,省掉了一个模组的环节。但模组的很多零部件跟它的功能还必须在 pack 层面得上到体现。

CTB 就是 cell to body 就是把电芯直接做到车里面去,没有取消 pack。比如说,有些车厂是把下底板和电池的上盖合二为一,当然它有它的好处,就是省掉了一点点这个下地板的 material(材料)以及相对应的重量。但是带来的问题就是,一旦这个由于车身的侧面碰撞,导致下地板这个跟它相关联的上盖变形了,电池的密封就不存在。那本来修一下局部的变形并不贵,现在是整个电池包不知道怎么办,就是很大的问题

而对于 CTB 带来的车身刚度提升,朱军直呼「我对这个提出挑战(质疑)」,他认为:

由于电池直接上了车,说 CTB 能够帮助电池的车身的刚度会提高。那我把整个单独的电池包装到车上,把它拧紧了,它也是提高那么多啊。而提高的这个刚度的多少,是取决于我电池有多厚但是有需要这么高的刚度吗?正常的车有大概 2 万牛米的刚度就很好了,搞到五万六万几十万有什么价值呢?

所以我不认为 CTB 就什么都好,我也不认为 CTP 什么都好,这个都各有优缺点,大家在这个市场上竞争,最后都到最大程度的得到最大范围内的用户接受,我认为从这个角度到那个时间点可以说谁好谁不好

其实看到这里,我其实对朱军这位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有了不少好感,他对技术不卑不亢、公平公正的讲解,对我来说实属有些圈粉了。

为什么取名 MULAN?

我觉得可以将 MG 官方的表述,分为两个层面去说,一个是「木兰精神」,另外一个木兰具有国际化的 IP 认知

张亮认为,木兰精神的本质,是过硬的实力、有担当、能创新,这是整个中国品牌「走出去」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内核。而在沟通会上,张亮还特别强调了,并不是想强调木兰作为女性替父从军的表象,而是通过拼音「MULAN」来强调木兰精神。

除了齐天大圣、功夫熊猫外,国外最知名的中国动漫 IP,就属迪士尼推波助澜的花木兰最深入人心了

沟通会上,MG 反复强调的另一个点,就是「国际化」。

MG 是一个国际品牌

我们知道近些年,小鹏、蔚来、BYD 正在或已经通过在挪威、荷兰等国家,对欧洲开始经销自己的产品,或开启品牌的海外运作,但事实上,MG 已经比他们走得远,走得深了不少。

大家应该清楚,MG 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且源自英国的品牌。当年 MG 与卢浮(荣威)打包卖给南汽,而南汽被上汽收购,MG 也并入上汽集团,而 MG 在国外市场的认知程度原本就不低,且上汽持续对通过 MG 来巩固拓展海外市场,所以 MG 在「大本营」欧洲和「老家」应该,卖的确实不错。

2021 年,MG 在欧洲售出 21,946 辆车,销售额翻了三倍。而脱欧的「老家」英国,售出了30,600 辆车!在澳新市场,MG 销量达 4.3 万辆,在澳洲甚至超越奔驰、宝马等品牌排名第九。

从车型上来看,MG 的主力是纯电与插混,MG EZS(ZS EV)、MGEHS属于销量担当,Marvel R Electric在则在推出后被抢购一空。而门店拓展速度也非常惊人,MG 在 18 个月的时间内,在欧洲拓展了 12 个国家,共开设了超过 400 家门店

当然,MG 没有蜷缩在欧洲,在 2021 年,MG 已成功进入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 18 个国家跻身当地单一品牌销量前十,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单一品牌海外销量冠军」。

是的,在国内车企正在考虑如何进行国际化的布局的时候,MG 已经用表现强劲的销量成绩告诉大家,他们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尝到甜头的 MG 提出了更具有野心的发展目标,在巩固原有销量的基础上,要让 MG MULAN 成为「原生」的国际产品

对此,朱军的回答非常有趣。他提到,在开发全新平台、全新电池,以及全新车型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国际化的需求,比如挪威的气候很冷,漂亮炫酷的充电口开启方式,会在极端天气下冻住,失去了实用性;而德国人又希望开快车,他们希望车辆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 200 km 等等

而朱军的料更狠,他提到了最初给 MG MULAN 定的对标车型。从燃油车的欧洲霸主大众高尔夫,现在的纯电车型 ID.3,都属于对标车型。而MG MULAN 完全对标的产品,现在却没有出生,它就是大家也反复听过的一款紧凑车型「Model 2」,所以这也说明了,整个 MG 乃至于上汽,对于 MG MULAN 这款车型的重视程度。

换电的生态和生意

MG MULAN 应用的是上汽的「魔方」电池(ONE PACK),ONE PACK 的定名,是因为在这个平台上所有电池的投影面积是一样的宽长固定在了 1,300 x 1,690 mm厚度则有 110 mm、125 mm、137 mm三种。电池包里的电芯,可以排布从 96 到 108 串不等。最终,在电池包能量密度和尺寸上,实现不同的搭配。

从电化学维度来看,魔方电池支持不同的电化学体系,从低能量密度的磷酸铁锂、中能量密度的 5/6 系列三元、高能量密度的半固态电池全部兼容。甚至还有钠离子电池、磷酸盐电池这类刚刚兴起,还未量产的电池类型。

而电池容量,则从 44 kWh 一直攀升到 150 kWh。从厚度尺寸、化学配方,再到电池容量,魔方电池的搭配可以说已经完全覆盖了当下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电池技术。而魔方电池的外部相关的连接键全部一致,为不同尺寸电池的换电,打下基础。

这也就是说,上汽要通过魔方电池,做一套,可能是目前是最为非常繁复的换电体系了

为什么需要这么复杂的换电体系?

我们首先来回答,为什么上汽需要换电。在 CTB 和 CTP 技术探讨时,朱军提到了两个有趣且生动的例子。

  • 未来燃油被电驱取代,大量的车型需要充电,而上汽规划中最激进的充电功率已经到了 350 kW,但这个充电桩的线缆,需要液冷散热,重量上非常夸张,一般女孩子抬不动。而且哪怕这样的功率下,充电速度也需要 15 到 20 分钟才能充到 80%;
  • 高速休息区充电,如果有 10 辆 20 辆车排在一个桩上面,要等很久。不像是油车,我加油站排队顶多 20 分钟。

这也延伸出,上汽对于整个换电布局思考,并最终决定要走换电的路子。

而上汽和蔚来又不一样,蔚来目前车型,866+ET7 有 4 款在用同一个电池(尺寸),而上汽集团下品牌林立,有 MG、飞凡、荣威等乘用车品牌,而他们各自的细分领域,对于电池的需求又不一样。所以一开始,上汽就考虑到了,魔方电池不仅要支持换电,还要支持不同尺寸的车身换电,但这核心要求就是,电池得足够薄。直到塞进像 MG MULAN 这样的紧凑型车身内,还能拥有良好的空间表现。而不同化学体系和电池包能量密度,则是针对了不同市场和需求。

而对于换电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在二手车的残值表现上,这一点蔚来也着重宣讲或他们的车电分离方案,MG 或者整个上汽的车电分离以及租用方案,下个月应该会进行详解。

由于电池化学方案、技术路径的快速分叉,作为电车主体的电池,价格差异也会越来越大,可以预见的是,以后的二手车贩子,应该要熟悉电池的化学配方以及各种正负极技术了,这个我没有开玩笑!而上汽适配了如此复杂的电池体系,所以通过硬件换电带来的车电分离方案,也可以更好地减少消费者在残值和维护上的难度。

朱军认为,换电模式的推广,会让大家的用车习惯进一步改变。他还建议用户,短途通勤换小电池,长距离再去换大电池,整体费用更加划算。这点和宁德时代的「巧克力电池」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蔚来也对换电站对外接入其他品牌,持有开放态度。但这需要车企按照蔚来电池的尺寸进行适配,这就让大部分车企望而却步了。而上汽则对于换电站持开放态度,甚至不同尺寸电池的互换,也为这个生态的进一步打开,奠定了良好地基础

而关于换电网络的建设、技术细节以及车电分离的租赁方案,MG 官方称很快就会有宣布,朱军还特意提到了,是「重量级的几家人家」,宁德时代一定会在,其他的大家可以猜一猜。

写在最后

2022 年,可以被认为是上汽集团在整个新能源转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智己、飞凡、MG 全部基于新的架构和电池方案,推陈出新。

而 MG 则在纯电车方面蛰伏了多年,在国内市场逐步爆发的这几年,耐住了寂寞,也「蓄了很久的势能」。所以 MG 想让「含着金钥匙」的 MULAN,去打开一扇蕴含更多想象力的门,这不是只针对一个小的细分领域或市场进行占领,「不是要在一两年内火一下」,而是要冲出国门,进入发达国家的腹地,和国际巨头的拳头产品,正面竞争。从这个维度思考,MULAN 需要有非常全面的综合实力,同时也肩负着整个 MG 品牌的使命,用张亮的话说,就是「打广度」的产品。

当然 MG MULAN 的信息远没有释放结束,比如座舱的花活儿、辅助驾驶的能力,在 MG 宣传节奏下,这些信息很快会到来。而「打深度」和「打高端」的产品,甚至最快下个月开始,也会陆续亮相,分别是代号 IP42 的燃油车型和纯电敞篷跑车 Cyberster。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App 内打开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