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眼
在国内曾经风光一时的 JEEP 品牌,随着 7 月 18 日其外方股东的一纸声明,就将正式淡出中国市场。

在克莱斯勒、菲亚特等品牌相继退出中国市场之后,JEEP 未来也仅会以进口车方式在国内销售。经过一番在国内的战略布局上的调整,Stellantis 未来在国内也将只剩下东风神龙一个国产化平台。
从巅峰到谷底 JEEP 经历了什么?
2016 年,JEEP 品牌在国产的首年就交出了 17.99 万台的成绩,并在 2017 年攀上了 22 万台的体量。国产化为广汽菲克注入了巨大的活力,让 JEEP 品牌在国内市场一度被认为可以冲击二线豪华品牌的「新贵」。

但从 2018 年开始,JEEP 的销量伴随着国内 SUV 市场热度的退去而持续走低直至 2021 年的 2 万辆。今年前 6 个月,广汽菲克累计销量为 1857 辆,整个公司基本已经陷于停滞的状态。

JEEP 品牌在国内的高光时刻正好是国内 SUV 最受追捧的高光时刻。凭借自己过往在硬派 SUV 积累的品牌号召力以及众多拥趸,JEEP 品牌借助于国产化推动在国内的热度迅速走高。
但随后,无论是中国汽车市场自身发生的变化,还是 JEEP 自己的应变之道,多让广汽菲克在国内逐渐步入谷底:

JEEP 在不少粉丝心目中其实是一个硬派越野 SUV 的品牌。但彼时国内汽车市场上硬派越野 SUV 的市场容量并不大。因此 JEEP 在推出新车型的时候,尽可能往城市 SUV 方向去靠拢,甚至在市场宣传时突出家庭的因素。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帮助 JEEP 迅速跻身主流的细分市场,但却也让 JEEP 在国内丧失了自己的利器。后期,随着国内城市型 SUV 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没有坚持自身硬派越野初心的 JEEP 开始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

和 JEEP 在国内持续低迷不同的是,长城旗下硬派越野 SUV—— 坦克 300 却是一车难求。初期上市时的供不应求,让长城直接将坦克 300 从 WEY 品牌单列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牌。

硬派越野 SUV 在国内市场,在国内车市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当下,还是有不小的市场空间,但这个细分市场是 JEEP 再也回不去的市场。
在新能源领域的停滞不前,也是 JEEP 在国内市场缺乏增长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告别了往日的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仍然处于快速扩张的细分市场。和大众、通用、丰田相比, Stellantis 打造的纯电动平台还没有在国内落地。在这种情况下,广汽菲克和 JEEP 品牌自然就和高速增长的智能电动车市场无缘。

从广汽菲克自己来说,其在国内口碑并不好。
一方面是美系车质量控制方面,相比于日系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会让那些之前对 JEEP 品牌并不熟悉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另外一方面,在销售端,当 JEEP 销量出现下滑时,广汽菲克非但没有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反而持续向经销商压库,最终导致整个销售体系的崩溃。
Stellantis 在国内需要怎么走?
对外资车企来说,在国内合资车企股比放开的当下,寻求在合资车企上更大的股权,是能够摆脱困境并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捷径。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合资车企来说,从品牌到技术再到体系能力,都依赖外资车企的输入。
而按照 Stellantis 的声明来看,这次未能和广汽在在合资车企股比的议题上取得一致,是导致广汽菲克散伙的主因。

从 Stellantis 的角度来看,借助于广汽菲克和东风神龙两颗棋子,在广汽菲克上复制华晨宝马、大众江淮的先例,取得 75% 的控股权,是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捷径。
但提升股比的提议被广汽集团拒绝,使得 Stellantis 只能将资源聚焦到集团在国内的另外一家合资公司 —— 东风神龙。

在 PSA 和 FCA 合并成为 Stellantis 之后,其调整在华布局不可避免。同时背负广汽菲克和东风神龙两家不盈利的公司前行,会让 Stellantis 在中国经营的压力不小。
未来,东风神龙汽车应该在现有的标致和雪铁龙两个品牌之外,将欧宝品牌也再度引入国内。此外,Stellantis 还要考虑在国内兴建电池工厂,部署对于本地化研发要求比较高的车联网和自动驾驶,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率先实现东风神龙的扭亏为盈,将 JEEP 的战略重心放在进口车车型上,是 Stellantis 时下最稳妥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迈入自由恋爱时代的合资车企
广汽菲克的例子其实已经验证了,在国内放开合资车企股比限制的当下,外资和国内车企开始从那种「包办式的婚姻」走向了「自由恋爱」。

其实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在国家没有放开合资车企股比,且规定外资车企在国内只有两个合资名额的当下,Stellantis 这样的全球车企巨头会主动放弃一个合资名额。
但是如今国内汽车市场已呈现白热化的竞争,让 Stellantis 不得不做出一个取舍,通过资源的聚焦来确保自己在国内市场能够尽快回归主流。毕竟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唐唯实」的帝国已经在欧洲可以匹敌大众,在北美能够叫板通用和福特,在南美本来就是自己的优势市场。

如果可以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那曾经在国内并不起眼的 Stellantis,能够成为一个可以和丰田、大众匹敌的全球巨头。
在这种情况下,舍弃利润的出血点是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

在自主品牌产品力不断走强的当下,合资车企过往奉行的「拿来主义」这条路已经不太能够被走通。而要真金白银投入到底层核心技术的研发,对于股东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不要说电池、芯片这些底层核心技术的开发,需要引入本地互联网生态的车联网和需要大量本土测试的自动驾驶,都对合资车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重回国内汽车市场的正轨,东风神龙还是需要 Stellantis 以及东风两大股东大量的资金投入。

当然,转向利润更高的进口车业务的 JEEP,也保有了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未来即便是通过东风神龙代工依然有重回国内市场的可能性。
至于广汽,也可以把宝贵的资金投入到诸如埃安这样的自主纯电动品牌上,并确保自己可以和丰田、本田保持同步的投资节奏在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两个「利润奶牛」上。

如果一定要在东风神龙和广汽菲克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那东风神龙的平台可能更加符合 Stellantis 在国内的战略利益。不在 JEEP 品牌上背水一战的 Stellantis 还有东风神龙这条退路。
但如果 Stellantis 不能从过往退出中国的一系列品牌中汲取教训,通过真正培育东风神龙的本土研发能力以及一整套的体系能力,那东风神龙在国内的前景也会堪忧。

正如上文所说,现在的合资车企在国内早已经不是通过引入几款车型就可以「大卖」的时代了。但只要 Stellantis 能够真正认识到东风神龙和中国市场的战略意义,为东风神龙的二次创业保驾护航,依托国内广阔的市场体量,前景依然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