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龙

朱玉龙

关注

技术讨论|双面冷却的功率模块技术

环形隧道

2022-10-14

作者: 朱玉龙

我在通用的前同事刘名写了一篇《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State of Development of Double-Sided Cooled Package Technology for Automotive Power Modules》,一方面把早期的一些 DCS 早期的概念设计,一方面也把商用的功率模块的参数做了一些梳理。原文很长,我在这里归纳梳理有几点:

  • 功率模块 Wire Bond 的技术被替代以后,双面冷却才有可能。

  • 由于有了冷却技术的提升,在功率密度、可靠性、寄生电感和电阻方面都有下降。

在分化比较多的场合里面,功率模块封装技术成了很多企业想掌握的内容。

▲图 1. 从单面冷却到双面冷却的功率模块

早期的技术

双面冷却是从 1990 年代首次提出来,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在研究双面冷却,并于 2008 年在量产的电动汽车逆变器上实施。自 2010 年代中期以来,这种设计方法越来越受欢迎,汽车企业和 Tier1 供应商也越来越多采用这种封装技术。

从整个发展路径来看,主要分为几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从 1995 年到 2010 年:早期主要是高效和大公司实验室,探索无焊线和平面封装,以实现功率模块在顶部冷却路径。

  • 第二阶段从 2001 年至 2015 年:大公司开始让双面液冷研发逐步突破商业化 。

  • 第三阶段从 2015 年起:大规模商业化,不同供应商的多个双面液冷模块在电动汽车上应用。

▲图 2. 早期探索

我们能看到早期的模块是围绕 IGBT 的 Si 模块,而在 2012-2016 开始在原有的设计上探索 SiC 的应用。

▲图 3. 早期探索的产品测试

在第二阶段,更多的公司尝试进入,开始探索早期的商业化。

▲图 4. 工业和大学的设计探索
▲图 5. 工业设计的参数

而从汽车产业来看,主要是围绕着产品设计优化开始的,我们看到汽车企业和 Tier 1 都在这个领域有很多的尝试。

▲图 6. 汽车领域双面冷却的功率模块

功率模块从 1in1、2in1 到 6in1,热阻、寄生电感、最大温度都有很大的提升。

▲图 7. 主要汽车领域的功率模块参数
▲图 8. 主要的功率模块的内部结构

原作者刘名特别在这里强调说,虽然通用的电动车买的不好,但是在 2016 年竟然同时上了三款不同设计的逆变器,包括两款双面冷。这是技术上的真心实意和商务上的大傻冒行为

双面冷却的功率模块发展的路径

有效的热管理对于电动汽车应用中的功率模块(Si 和 SiC)是非常重要的,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和可靠性。与传统的单面冷却功率模块封装相比,双面冷却可以显著提高散热能力、半导体利用率和电气寄生效应。

目前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利用平面互连、改进的材料和更新的工艺来提高性能、可靠性和成本的电源模块。随着功率模块双面散热材料和结构技术的成熟,功率模块的设计将受益于封装尺寸形状的标准化。这将使逆变器的开发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同时仍能在模块本身内实现进一步的创新。这种标准化,加上双面冷却的多物理场设计,能增加逆变器的可靠性、成本、效率和尺寸的综合特性。

下面这张图 9 弄的挺好,基本把大规模探索和后续量产的路径给整理清楚了。

▲图 9. 双面冷却的发展阶段

特斯拉在功率密度这块一直是很领先的。

▲图 10. 功率逆变器的功率密度对比

刘名还提到,双面水冷的下一步应该是直接双面水冷,否则 TIM 会抵消掉部分双面水冷设计带来的好处。

目前碳化硅成熟度相对不好,封装形式上退回到单管,但是从集成角度看,长远应该还是类似 HPD 样的单面或者双面全桥封装。目前业内还不认为双面水冷能像 AMB 和烧结银一样成为碳化硅的标配。

再有,现在功率模块封装供应链混乱的问题,从芯片到主机厂都在做,互为客户和竞争对手,这个短期内貌似无解。

小结:原文还写了很多的优点和细节比较,推荐看看,我放到知识星球了。我觉得 Ming Liu 这篇论文写得挺好的。当然我个人不太看重细节,主要看历史发展和设计趋势,所以我挑了一些我感兴趣的部分

最后,大家可以猜一猜锐歌上面用的单面冷还是双面冷。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