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腚🍉

刘光腚🍉

关注

Motional 裁员、Argo AI 倒闭,L4 公司出路在何方?

环形隧道

2022-12-06

Techcrunch 消息,现代汽车与安波福的自动驾驶技术合资公司 Motional,在上周进行了裁员,

11 月 30 日,该公司员工被告知裁员的消息。随后,该公司确认了裁员的消息,但是没有提供具体的裁员人数。多名知情人士称,随着整个业务的削减,该公司数十名员工被解雇。Motional表示,将提供离职补偿金和再就业支持,以帮助被裁员工过渡。

L4 公司的凌冬已至

10 月自动驾驶世界天色骤变,凌冬的寒风来得格外早,且格外猛烈。

在寒风的猛烈侵袭下,大树小草被无差别攻击。

大树的枝叶全无,但目前还挨得住

10 月 26 日,刚刚二次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 Mobileye,虽然当天开盘大涨,但估值依然远不及预期。

哪怕到现在的股价也仅 31 美元左右(11 月 6 日),市值在 250 亿美元,是当初英特尔收购预期估值的一半。

但这已经是自动驾驶在国外仅存的几个硕果之一,另外一个是自动驾驶的明星企业 Weymo。

Weymo 的日子也不好过,在 2018 年摩根士丹利给出的估值是 1,750 亿美元,而 2019 年便下滑至 1,050 亿美元。到 2020 年,已经获得多轮融资的 Waymo,估值已下探到 300 亿美元。

距离估值巅峰,Weymo 缩水了快 6 倍。

微软、通用、本田支持的 Cruise 公司,市值曾达 300 亿美元。

但最近摩根士丹利分析师 Adam Jonas 表示,在对通用汽车的估值中,他认为公司旗下自动驾驶部门 Cruise 不具备任何价值。甚至 Cruise 每年将令通用汽车损失 20 亿美元,而未来这个数额甚至还会继续上升。

不管是 Mobileye 还是 Weymo,抑或是 Cruise,他们都可以得到母公司深厚的资金支持,哪怕估值一路缩水,但短期看没有倒闭风险。

而面对严寒,这些行业巨擘依然要勒紧腰带。砍业务线、拓展新的商业模式成为自救的必要路径。

而凌冬中,大树尚能苟活,但小草命运才令人唏嘘。

小草血条过短,甚至已经扑街

10 月 27 日,由大众与福特支持的 ARGO AI 自动驾驶公司宣布倒闭,业内甚至把 ARGO AI 的倒闭认为是自动驾驶行业的重要拐点。

我曾对此时有过报道:ARGO AI 倒闭后,没人再去争论 L4 的降维了

美国无人驾驶物流公司 Nuro 裁减约 20% 的员工,原因是公司难以筹集新的资金。

曾收购了 Uber ATG 的上市自动驾驶公司 Aurora,目前股价 1.3 美元左右,市值仅 15.25 亿。相较巅峰市值跌去了 90% 多。

目前为了节省开支,不仅通过内部裁员、减薪等措施,甚至食堂都不再提供午餐供应。

这足以见得,国外的自动驾驶市场的惨状。

国内自动驾驶公司情况略好

自动驾驶的凌冬是全球性的,寒气漂洋过海也来到了国内。

虽然国内的自动驾驶公司并没有听到什么破产的大新闻,但他们依然在凌冬的寒风中瑟瑟摇曳。

2021 年融资氛围比现在好很多,但是境外上市监管环境变化后,打乱了国内大部分自动驾驶公司的上市计划。进而导致管理层震荡、人员流失、业务调整等等举措出来。

小马智行的卡车部门震荡后,自动驾驶技术总负责人潘震皓、国内自动驾驶规划与控制组负责人孙浩文、战略合作和融资的副总裁赵睿璇各自成立三家卡车自动驾驶公司。

而近期小马智行内部正在进行业务调整,据 36 氪报道,小马的基础架构与数据(Infrastructure & Data)部门缩编,隶属该部门的上海 Data 部已经被解散,此外调整还涉及地图等部门。

而位于美国加州研发中心的基础架构与数据部负责人此前已经离开。

文远知行上市计划目前看也遥遥无期,甚至是百度的自动驾驶公司以及 Momenta 都被曝出裁员的消息。

不过总体来说,国内还是比国外号不少的,甚至还有在寒冬中茁壮成长的公司,比如轻舟智航在 12 月 2 日还刚刚公布获得了新的融资。

出路在哪?

任正非在 8 月的时候说,未来 10 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要把寒气传给每一个人。

在前些年的聚光灯下,L4 公司巨额且持续的资金投入可以通过融资来获得。

但随着时间流逝,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从 L2 升维到 L4 的「渐进式」方案,在快随成型的销量规模上得到巨量的应用。而这些车企子啊数据积累的速度,远超 L4 公司的车队,

尤其在 L2 的量产应用上,国内「新势力三强蔚小理」现款车型,几乎全部搭载高速领航功能以及视觉泊车方案。甚至在车型的卖点宣传上,对辅助驾驶功能也极尽宣传,来增加自己智能化的标签。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认同并加入「渐进式」的路线,L4 公司的处境就愈加尴尬。

从目前的情况看,自动驾驶寒冬来袭,似乎要印证这个暴论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经历多年快速发展和资金哺育的自动驾驶公司,在「渐进式」路线的「感召」下,正在快速调整自己的业务形态,寻求更多元的盈利和融资方式,让自己活下去。

在这里,我们就用前文提到的文远知行、轻舟智航、Momenta 来举例子,看看他们用了什么方法,在寒冬中获得融资。

策略:合作量产 L2

当大家意识到 L4 商业化困境后,国内市场的开放和繁荣,就让合作的策略变的极其多元。

如果从分类出发,我们可以归类为与优秀的供应商、车企进行绑定合作,推进 L2 产品的落地。

「从 L4 转型做 L2」的表述并不精确,因为这些 L4 公司是在 L4 的基础上,新增 L2 功能量产的业务线。在这里轻舟智航用的是地平线的芯片硬件,而在感知硬件和算法上用自己的方案。

甚至针对不同厂家的需求,推出了覆盖了 L2—L4 场景的 DBQ V4 方案。其中,DBQ V4 标配版最具性价比。

标配版系统由一颗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组成。轻舟智航称,标配版系统总硬件成本在一万元以内。

文员智行则是和博世这种传统的 Tier 1 合作进行 L2 的量产落地。

就最近,博世宣布 2023 年将量产其首个客户定点的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而这就是这是博世与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文远知行合作开发的项目,覆盖城市、高架以及高速等不同的应用场景。

这里 Momenta 也非常有趣,他们与上汽通用、智己、路特斯都有深入的合作,目前智己 L7 上已经量产落地了自己的产品。

产品:行泊一体

随着域控架构的快速演进,座舱、行车、泊车域控的集成度越来越高,集合行车与泊车的「行泊一体」前装量产方案市场逐步扩大。目前国内几乎大部分自动驾驶公司相继推出了行泊一体产品。

AutoBrain 出了国内首个搭载 800 万像素摄像头的单 SoC 的行泊一体方案。这是全球量产首发搭载 TI TDA4 系列最新款芯片的单 SoC 行泊一体产品,目前已经拿下了多家车企的量产定点,预计明年三季度开始量产交付。

百度的 ANP 2.0,基于双 TDA4 低算力平台(16 Tops+44 kDMIPS)实现行泊一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配备 9 颗摄像头、12 颗超声波雷达、5 颗毫米波雷达,10 月底上市的欧拉好猫用的便是这个方案。

大疆的行泊一体方案也得到了量产,9 月上市的 KiWi EV 大疆版,就搭载了大疆的灵犀智驾系统,由前视双目立体感知摄像头、4 颗环视摄像头、1 颗毫米波雷达和 12 颗超声波雷达组成,能够在 0-80 km/小时的城市路况下,实现自动跟车、车道保持、智能避障、拨杆变道、360°自动泊车及出库等功能。

写在最后

前华为智能汽车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苏箐在去年有个著名的「暴论」:

现阶段做 Robotaxi 的企业都得完蛋。

Robotaxi 公司会完蛋吗?会,也不会。

当大家意识到商业化落地 L4 难且慢后,纷纷转型用 L2 猛攻。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单纯的 Robotaxi 公司了。

自动驾驶目前已无路线之争,可预见的未来 L2 的普及程度会大幅提高,平均体验也会迅速变好。

而寒冬,就让他去优胜劣汰吧。

相关越多

ARGO AI 倒闭后,没人再去争论 L4 的降维了

EyeQ Kit 发布,Mobileye 走向开放?

通用向 Momenta 投资 3 亿美元!为中国车型加速开发下一代自动驾驶技术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