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安的 Hyper 系列起源于 Hyper SSR 这款车,也是在此时埃安换用了全新的「AI 神箭」标志。作为一款超跑,炫酷的外形确实会让人驻足观望。但也正因为是超跑,高昂的售价也注定这是一款更偏向于炫技的车型。

那么有没有一款更亲民的车呢?有,那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角——Hyper GT。在此前的广州车展上,这辆车已经正式亮相过了。旋翼门、电动尾翼以及低至 0.19 的风阻系数应该是大家印象最深的部分,那么除此之外,这辆车的内饰部分如何呢?这次我们来到广州的又一家美术馆,为大家带来这款车内饰部分的详细介绍。

外观部分:全球风阻系数最低的量产车
Hyper GT 的初次亮相是在去年广州车展上,但很可惜由于一系列原因我们与之擦肩而过。所以这次我们还是从外观部分开始介绍,来看看这辆能在风阻系数上打败奔驰 EQS 的车,外观部分有哪些亮点。

Hyper GT 的长宽高分别为 4,880 x 1,885 x 1,455 mm,轴距为 2,910 mm,是非常标准的中型轿车尺寸。从车辆的侧面可以看出,整车与 EQS 一样采用了偏圆润的造型设计,车头与前挡风玻璃的夹角偏圆弧状,同时车辆姿态较为低趴,离地间隙很小,这都是其能将风阻系数做到 0.19 的原因。

毫不意外的是,官方在讲到车辆外观设计时,使用了一张水滴造型的 PPT 配图,我这个三体党自然是狂喜。

Hyper GT 的车头部分采用了分体式日行灯与大灯一体的设计,大灯造型上没有 Hyper SSR 那么夸张。车牌下方的主动进气式格栅,日常行驶时会保持关闭状态,有效降低车辆风阻。

近距离观看大灯,上方是日行灯灯组,下方的远光灯与近光灯组为左右排列。

车头下方左右两侧各有一块扰流板,同时有一个小小的通风开口,在激烈驾驶时可以有效地给轮胎散热。


Hyper GT 这次用上了埃安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辅助驾驶硬件,包含了:
- 3 颗激光雷达;
- 3 颗前向摄像头,其中 2 颗为 800 万像素,1 颗为红外摄像头;
- 4 颗 800 万像素侧向摄像头;
- 1 颗 200 万像素后视摄像头、1 颗 100 万像素鱼眼摄像头;
- 6 颗毫米波雷达;
- 12 颗超声波雷达。

在前挡风玻璃上共有三颗摄像头,分别是两颗 800 万像素的前向摄像头以及一颗用于冗余备份的摄像头。3 颗激光雷达中的一颗位于车顶位置,放在车顶的好处是有效增加激光雷达的远距离探测能力。


位于车牌上方正中间这颗是前向环视摄像头,右边边这颗黑色的圆圈内就是红外摄像头了。

车头正中的就是埃安全新的「AI 神箭」标志,个人还是很喜欢这个标志的设计。

Hyper GT 前门采用了剪刀门的设计,官方称之为「风舞旋翼」。这样的设计停在路边打开门的时候,非常容易吸引路人的目光。目前官方还没有确定旋翼门的选配方案,但据我了解,最终的选装价格可能在 2 万左右。


旋翼门从侧面看就更帅了,既然是轿跑,有个和跑车一样的门也很正常嘛。自然这种开门方式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埃安在前门靠近下方的位置配备了雷达,当感知到有障碍物时车门不会完全展开。



不过这里还是要给大家提个醒,剪刀门虽然炫酷,但当车辆停放在机械车库或者一些天花板较低的地下车库时,开门前务必先将车窗放下,不然极有可能损坏车窗。
我们拍摄的这辆车采用了 20 寸六辐轮毂,轮胎采用了 245/40 R20 的米其林 PS4 运动轮胎,官方表示在量产版上会用上电动车专属的 PS EV 定制性能轮胎。再配上青色的双活塞卡钳,运动感已经出来了。


车辆左右两侧的翼子板上分别有一颗激光雷达和一颗 800 万像素侧向感知摄像头。从这里也能看出,同样是三颗激光雷达,Hyper GT 采用的激光雷达布置方案与极狐阿尔法 HI 以及阿维塔 11 的区别在于,它将前向的激光雷达放在了车顶,而后两者都放在了车头下方。

在后视镜下方还有两颗摄像头,分别是另一颗 800 万侧向感知摄像头以及一颗环视摄像头。以上硬件让这辆车的侧向感知十分强大,在进行打灯变道这样辅助驾驶操作时能够有效感知车辆侧向的路况。

车辆上下车窗部分的镀铬条都采用了熏黑的设计,下半部分的车窗线条在 C 柱的位置有一个明显的上扬,后排小窗的部分一直到车尾都采用了黑色的隐私保护玻璃。

另外,这辆车的后门同样是电动门的设计。车辆外部的开门方式与前门一样,都是按压门把手的后半部分末端。

车辆的充电口位车尾左后方,不过由于这辆拍摄车仍然是工程车的状态,充电口暂时无法打开。不过根据之前照片看,快充口和慢充口都放置在这个位置且有保护盖。

来到车辆尾部,尾灯依然采用了分体式设计。另外从下图中也能看到,这辆车是自带电动尾翼的。

当平时正常驾驶时,尾翼会收起来形成完整的溜背造型。而当车速较快时,尾翼会自动展开,增加车辆的下压力。这或许也是 Hyper GT 后驱版能做到百公里加速达到 4 秒级的原因之一。


位于后挡风玻璃上,与高位刹车灯在同一位置的这颗摄像头,增强了车辆的后向感知能力,让车辆的后方视野看得更远。

车尾底部的扩散器,又一次彰显出了这辆车的轿跑属性,运动相关套件几乎一个不差。

由于是工程车的原因,后备箱这次无法打开展示,所以外观部分的介绍就到此为止了,下面的内饰部分才是这次活动的重头戏。
内饰部分:给足豪华感
内饰部分同样需要说明,同样由于是非量产状态,部分内饰细节目前还不是最终状态。我们这次拍摄的是浅色内饰,官方称之为「极地银装」。另外车辆还有一款纯黑内饰以及一款黑黄相间的内饰可供选择。


先来一张内饰的全景图,这个浅色内饰个人觉得挺好看的,豪华感上与 30 万甚至 40 万的车型相比也不逊色。

Hyper GT 在前排空间上尽可能地将不必要的空间缩减,将留出的空间让渡给乘客,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尤其是副驾区域,更大的空间显然会让副驾乘客更加自由,同时也不必因为需要更大的空间而把座椅后移挤压后排乘客空间。另外在做到更小前排控制台的基础上,Hyper GT 依然保留了一部分空间给手套箱。

方向盘采用了三辐偏椭圆形的方向盘,方向盘按键采用了极简设计,左右两侧仅有两个 6 向滚轮。方向盘前方是 DMS 摄像头,用于检测驾驶员状态。


方向盘采用的是手动 4 向调节,不知道量产版会不会改成电动调节。

前排座椅实际测量数据如图所示,乘坐感受上座椅填充物偏软,坐起来比较舒服。坐垫长度对我 176 cm 的身高足以支撑大腿,不过座椅的包裹感还可以加强一些。

我在现场找了一位身高 165 cm,体重 50 kg 的小姐姐来做个演示,前排的腿部空间自然是不用多说,头部空间还有两拳以上。我自己试了一下,也有超过一拳的高度。


座椅采用了 Nappa 头层牛皮,Hyper 标志处采用了类似翻毛皮的材料,坐垫和靠背都有打孔,不过目前还不清楚是否支持座椅和靠背通风。

前排两个座椅都有各自的头枕音响,扬声器被放置在了头枕的后方。两个头枕音响都有独立的音区,带的好处是除了在车内乘客休息时,前排依然可以听音乐之外,车辆提示音也可以只从头枕音响发出,不会打断其他扬声器的音乐播放。

门板部分同样采用了真皮 + 软性填充,其中放置了一块黑色装饰以及一个扬声器。在靠近 B 柱的位置设计了一些条状的线条,增加了一些时尚感。


主驾的门板控制按键仅有四个,其余操作应该都需要通过车机或者语音助手实现。周围一圈有白色的灯带,方便夜间操作按键,整个控制区域还有一些类似碳纤维的条状装饰。

四个车门的门把手采用了从下往上的拉手设计,开关电动门都是向上拉一下。对于习惯了传统向内拉手的人,可以刚开始需要习惯一下。

所有门板上的储物空间上都采用了翻毛皮的覆盖,这一点明显就比采用硬塑料要高级不少。

门板下方靠近腿部的位置是低音喇叭,上面有明显的杜比全景声标识。Hyper GT 全车采用了 23 个扬声器,最大功率 920 W,支持 7.1.4 声道,同时与青年钢琴家吉娜·爱丽丝共同调校。不过由于音响目前仍在调教阶段,所以这套音响的实际听感如何目前还不清楚。

方向盘左下方有一块小的储物空间,放置几包纸巾或者高速公路通行卡是没有问题的。

主驾前方与仪表屏之前的区域同样是真皮包裹,上面错落着条状打孔纹路,官方称为「太阳晒纹」,增加了一些设计感。


副驾前方则没有这些细节点缀,但这一块所用的材料改为了翻毛皮,后面还有不少地方也用到了这一材料。

仪表屏采用了细长的设计,这样的好处自然是有更多的视野可以让给眼前的道路。不过车机目前还不是最终版本,所以仪表屏显示的信息与最终量产版应该会有所不同。

中控屏采用了一块横置的屏幕,显示的内容同样不是正式版本。但从左侧的操作卡片、底部的 dock 栏、顶部的通知栏等部分,可以看出这款系统已经很接近量产状态了。

全车的空调出风口都采用了更方便调节的物理出风口设计,不需要通过车机来调节风向。

中央区域大面积采用了木纹饰板,无线充电区域采用了翻毛皮为底,最高支持 50 W 的无线充电功率。为了让手机在充电过程中不会因为发热而无法充电,无线充电位置还配备了空调散热口用于给手机降温。

中央扶手箱不算特别深,实测放下一小瓶巴黎水是没有问题的。

中央区域下方有掏空的储物空间,对有放置小包或者需要换鞋的女性很友好。内部还有前排的充电口,共有一个用于充电的 Type A 接口、一个用于接行车记录仪 U 盘的 Type C 口、一个用于传输数据的 Type A 口以及最高支持 120 W 充电的车载快充口。


内后视镜的上方还有一颗车内摄像头,不知道是否是用于检测车内乘客状态,从而自动开启某些预设功能。

双闪灯按钮、下电按钮以及触摸式条形阅读灯都在同一顶部区域。另外从这张照片也能看出,Hyper GT 顶棚同样采用了翻毛皮的材料。

Hyper GT 采用了一整块玻璃的车顶,确实比 B 柱之间有一根横梁的天窗看起来要震撼。不过由于没有遮阳帘,等下次有机会试驾的时候可以坐进车里,看看会不会有点热。

来到后排,实际测量尺寸如图。由于这辆车玻璃无法降下,所以拍出来稍微有点奇怪。总体上后排座椅乘坐感受与前排类似,包括中间位置在内填充物都较为柔软。

还是让刚刚那位小姐姐来作为模特,可以看到 165 cm 女生坐进去空间完全没问题,腿部和头部空间都超过了两拳,坐垫长度也足够支撑大腿。



我自己也试了一下,176 cm 身高的我腿部空间大约有一拳 3 指,头部空间大约有 4 指。Hyper GT 的后排空间表现并没有因为是溜背轿跑而拉垮,相比于我的 P7 明显更好。
后排中央扶手虽然只有两个杯架,但作为靠背有些偏硬了,如果量产版能够增加一些填充物那就更好了。

中央扶手后方有两个独立的出风口,下方是一个用于充电的 Type C 接口,如果量产版能再加一个充电口就更好了。


前排和后排的顶棚上左右共有 4 个天空声道扬声器,另外后排座椅后方也有两个朝上的扬声器,声场着实是把全车人都包裹了起来。



不过或许是因为天空声道的加入,后排并没有设置常规的扶手,而是在前排头枕的下方挖出了一块镂空区域,给后排乘客用作扶手。

至此 Hyper GT 的内饰部分就介绍完成了,可以看到原切真木的饰板,大面积的真皮、翻毛皮以及软性材料的运用,浅色的内饰再加上一些设计上的小亮点,让这辆车内饰的豪华感与 30、40 万的车型处在同一级别。
更多信息
在昨天的活动上,埃安官方表示 Hyper 系列将会使用昊铂品牌,品牌运营上独立于埃安品牌。而 Hyper GT 作为昊铂品牌首款量产车,对帮助拉高品牌形象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Hyper GT 基于埃安全新的 AEP 3.0 纯电平台以及星灵架构,将是首款支持换电的 800 V 平台车型,同时在量产版上车辆还将会有前备箱,车辆最终售价可能会落在 30 万左右。

虽然目前还无法对车辆进行动态试驾,但官方表示到 3 月或者 4 月就可以对这辆车进行驾驶体验了,到时候我们也会持续跟进。
写在最后

从 Hyper SSR 开始就能明显感觉到,Hyper 系列的产品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饰,都能明显感觉到与原本的 AION 车型完全不同。外观与内饰的设计,都达到了更高价位的水准,广州、上海、米兰、洛杉矶四家设计中心的「米兰新奢风格」内饰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 Hyper 系列的第一款量产车,Hyper GT 能否帮助昊铂完成品牌向上,现在还无法下定论。但不得不说,去年 30 万 SUV 市场猛烈的战火,今年也开始烧到 30 万的轿车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