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郑文
编辑|周长贤
最近,汽车行业流传一种说法:电动车大逃杀时代开启!
的确,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一个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时代。
身处当前的时代,面对当下的用户,横亘在车企面前的问题就变得非常本质:什么才是智能化该有的样子?什么才是好的电动车?什么才是豪华?什么才是智能电动时代该有的设计?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世纪设计大师乔治亚罗曾说,「造型设计决定一款车的命运,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作为 「灵魂」,设计在新的时代节点上,是多个本质母题之一。
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在智能电动化大潮的洗礼下,中国自主品牌的设计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认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本土优秀设计师涌现出来。
不过,即使进入电动智能化时代,他们仍需要回答一个灵魂拷问:在新的时代,如何为设计语言找到独有的生命力?
近期,吉利汽车集团 CEO 淦家阅携手吉利汽车集团设计副总裁陈政,带来了全新作品 —— 吉利银河系列原型车,低重心宽体轿跑 「银河之光」,尝试为这个灵魂拷问作答。
有着二十多年海内外设计工作经验的陈政,是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汽车设计界领军人物之一,为自主品牌的设计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位设计领域的前辈如此评价他:「陈政是这一代设计师里最懂前沿趋势的。
在汽车设计界,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好的设计是有品牌传承和创新的。 「银河之光」 也概莫能外,它的设计生命力是从吉利文化体系中生长出来的。
吉利认为,这个时代的设计需要我们 「内观文化母体」。吉利为中国用户造车,一直以来所遵循的就是君子审美之道。这也是中华文化审美:至中、至善、至美。
正是基于对中华审美、吉利品牌内核的深度诠释,围绕主流用户需求找创新灵感,吉利设计团队大胆拆解旧元素,并重新组合,使得 「银河之光」开辟出全新的中国电动车设计范式,跳脱于千篇一律的电动车同质化设计,打造出 「中国智能电动车设计新标杆」。
陈政用一句话总结这套方法论:「文化审美、品牌内核、用户需求」,是团队日常设计工作中不断反复检核方案的 「一把尺」。
「中国设计」 新范式
汽车是西方的舶来品,诞生于 137 年前的欧洲。长久以来,汽车设计以西方审美为标准。想要深入了解汽车设计,我们首先要了解西方是如何设计的?或者说,他们是如何看待设计的?
黄金比例、斐波那契函数…… 西方审美取其型,追求真实理性,比例、结构、型面、要素、细节,层层递进,层层相依,力求还原事物的真实性。
从西方审美的维度,汽车侧面的几条关键造型特征线也直接决定了汽车的姿态,是运动还是稳重。最主要的比如 Y0 线,它被称为汽车设计的中心线,这条线决定了舱内空间的大小,顶点决定车舱高度以及乘坐人员的舒适度。

一辆车,重要的几个线条腰线、肩线、外廓线、裙线、引擎盖线等,汇聚在一起决定了一辆车的轮廓。其中,腰线走势直接代表着整车风格特征。
另外,A、C 柱线延长线的交点是整个车的视觉重心,夹角越大视觉重心越低,相交点在 B 柱前方,车身视觉效果就有向前冲的运动感;相交点在正上方就比较优雅;相交点在 B 柱后方,会相对稳重。
下图是相交于 B 柱前方、正上方、后方的三个示例:

汽车美学中的重要因素还有比例、型面等,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在舶来品与中国这片土地的碰撞之下,我国的汽车设计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之路。初期,中国汽车设计处于外包和模仿的阶段。后来,自主品牌纷纷聘请外籍设计师做设计总监,比如彼得・霍布里、沃尔夫冈・艾格、皮埃尔・勒克莱克等。在此期间,自主品牌的优秀设计师开始涌现,出类拔萃者如陈政、张帆等。
如今,随着智能电动时代的到来,这些优秀设计师开始接受新的挑战 —— 对中国电动车设计范式的革新。
中国有最广阔的新能源市场,最包容的新能源用户,但却没有 「中国味儿」 的电动车?设计师们需要重新考虑的是,「新范式」 下,汽车设计还可以怎么做?
任何人无法逃离自身所处的时代,设计师也概莫能外。因此,紧跟时代跫音的设计,首先需要内观文化母体。
「我刚开始学设计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if you want to design the future,you must know the past.」 作为践行西学东渐的设计师,陈政对汽车设计有自己的理解。
他认为,西方审美的体系,是 5 个维度的理性审美,而东方审美也是有自己的范式,古有 6 法。不仅强调外在的形,更要还原观者的 「心境」。
陈政介绍,「我们不仅有形的体系,还多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就是‘气韵生动’。东方审美有形,更重意。」
整车设计,除了前面介绍的姿态、比例、型面语言的核心元素外,能够做到画龙点睛的是细节。而前组合大灯、后组合大灯等的细节,恰好可以融入设计师所理解的中华文化。
以 「银河之光」 为例,在前灯设计上,「飞檐虎视」 前大灯,取中国传统建筑中飞檐上翘,气韵上扬,以及猛虎的神采,让前脸表情更生动。
为了区别于前脸的神采飞扬,「飞翼重檐」 尾灯则比较平稳大气,还可以降低风阻。「虎」「飞檐」 的意象,取的是 「神采」「灵动」,都是东方文化中所指的 「意」。

在内部空间,「银河座舱・西子水岸」 则把中国人的浪漫注入于智慧座舱。通过贯通式巨幕,营造银河环绕的科技氛围,更在座舱中复刻出西湖之美,营造出 「天上银河环绕,地上西湖荡漾」 的氛围感。
浅色西子蓝皮革颜色,配合天然竹纤维地毯,就像碧波荡漾的西湖水面,加上三潭印月、西子水岸、书山叠嶂等主题元素在舱内融合交错,人文与科技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
以西湖三潭印月为灵感设计,悬浮音响、香氛、氛围灯三大功能集成一体,遥相呼应。

中央扶手箱以西湖水岸为灵感而设计,中央扶手箱侧下区,则像环绕西湖的山丘高低起伏,吉利创始人李书福的原创诗作,呈现独属于吉利的文化符号。

在整个智能座舱的一小方天地内,营造出的山水意境,颇有种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的惬意感,在当今如此浮躁的时代,这份初心很难得。
它是东方审美最独特之处,是中华儿女独有的滋养。可以说,「西湖山水」 在孕育滋养吉利汽车的同时,西子文化也适时地成为了吉利设计最 「中国味儿」 的表达。
再提一下型面,当下市场上有不少车型在造型设计上为一些智能硬件做了妥协,效果不甚理想。
值得关注的是,「银河之光」将卫星天线、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流媒体后视镜等科技智能硬件做了全新布局整合,型面非常简洁。这符合吉利 「每个人的精品车」 品牌理念。
处处是创新,处处都有传承。


设计也能遵循 「第一性原理」
汽车设计发展到今天,如果说仅仅是 「工业品」,在汽车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消费者很难认同这一观点,他们会认为汽车至少是 「工业艺术品」。
这也是许多充分竞争的行业会赢者通吃,但汽车行业诸多品牌各美其美的重要原因。
在汽车设计领域,一般来说基本遵循的大框架是,美学为主导,功能实现为基础,政策法规是硬要求。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发动机是内核,汽车设计和发动机的交互深刻且缠绵。发动机要散热、进气,所以设计必须要求有 「格栅」;要排气,所以不同形状和布局的 「尾喉」 被设计出来;车舱内要裹下发动机,才有了引擎盖的造型……
而在电动智能化时代,以电机为驱动形式、智能化为重要交互手段的端口,汽车设计可以有什么样的变革呢?

显然,传统的造型语言无法完全适应新变革。但在过去几年,汽车设计的趋势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车型本身是用燃油车的平台进行 「油改电」。
然而,随着多家车企电动化平台的诞生,功能的变化导致对造型设计产生了新的需求。比如,电池放在地板下面,地板厚了;前后悬缩短后,轮轴比大了;引擎盖曲面加速,车头变矮了,可能导致尾部变得厚重。
另一方面,智能电动时代到来后,对设计的机械限制变得更少,科技加持变得更多,设计能玩、能发挥的空间更大了。
有人说,对汽车设计师而言,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百年油车的 「经典审美标准」,似乎也不再是束缚,现在大家 「百花齐放」,但不得不说有些也 「玩脱了」。
比如,在燃油车时代,前脸是 6 个元素的 「排列组合」:上进气格栅,下进气格栅,左右上下是前灯和雾灯。前格栅在进气的同时,它也演化成了一个品牌最大的 logo。
电动车时代,进气格栅这个前脸设计最中心的要素没了,留给设计师们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大大减少。然而,被去掉的这一部分,恰恰是品牌最大的 logo。最大识别性没了,这也是同质化产生的最大的客观原因。

「银河之光」,巧妙地避开了这个坑,将品牌超级符号 「涟漪」 前脸独有的韵律美,用光电的手法重新诠释了一遍。
在燃油车时代,吉利独有的品牌超级符号水波涟漪前脸,成就吉利大美中国车。而到了智能电动时代,该元素焕发了新的生机,用光电的手法进行了全新的演绎。
「银河之光」,跳脱了千篇一律的口罩脸,换上了吉利品牌超级符号的新时代诠释,成为 「光之涟漪」 前脸。
写在最后
以色列作家作家阿摩司・奥兹说,「我们需要谈论现在与未来,也应该深入谈论过去,但有个严格条件:我们始终提醒自己,我们不属于过去,而是属于未来。」
今天的中国电动车设计,要做的已经不只是工业时代造型的美化,而是面向智能电动时代的革新,一定是 「颜值、功能、智能」 三者合一。
诚然,汽车工业设计经历百年发展,设计元素也早已应用尽用。因此,当下的汽车设计创新更多需要聚焦在元素的重新组合,以及设计师对文化的挖掘、对品牌的理解及诠释,并通过设计展现对用户的真切关怀。
作为吉利银河系列的原型车,「银河之光」 无疑是合乎这个标准的。
我们认为,不管是品牌超级符号 「涟漪」,还是基于中华文化应用于外形设计的细节和座舱内部的创想,都是新时代、面对新的消费群体的汽车设计审美新标准。
从很大程度而言,在智能化电动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银河之光」 为吉利新能源转型奠定了设计基础。
而对于吉利来说,在当下中国电动车设计的新时代,以 「银河之光」为始,他们开辟出全新的中国电动车设计范式,更为中国电动车行业带来积极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