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米其林
也许是阔别了太久大型车展,今年上海车展各家车企推出的新车型、新技术格外热闹;不过展厅里默默贡献的供应商们,可能才真正决定了未来汽车的走向。
以往,提到老牌传统供应商,我们常常会用到一个词「转型」,其中包含着对于智能化、电动化变革下的不确定性和质疑。不过随着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质疑逐渐开始消退。据博世中国执行副总裁徐大全介绍,目前在中国市场,博世在电气化、自动化、互联化领域的新项目达到了 40%,「三化」领域逐渐成为未来增长的动力;这次上海车展,博世更是带来了全方位面向电气化、自动化、软件定义汽车的解决方案。
对于智能汽车的软硬通吃,博世已经开始了。

让 「软件定义汽车」逐步落地
自从智能汽车兴起开始,「软件定义汽车」就成了汽车行业的主流共识:通过软件为冷冰冰的机械赋予新的功能和意义。车上软件功能越来越多,通过远程 OTA 可以控制越来越多系统、解锁更多功能,软件定义汽车的想象也在一步步被兑现。
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主席马库斯・海恩博士这样形容这种演进:「以往对于大部分汽车的功能和系统来说,比如说转向、制动及动力总成,它们其实都是分开提供给客户的,其中软件和硬件是合在一起的。」

随着软件定义汽车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系统硬件与软件的需求被分开,各系统的软件功能可以集成在一个软件包内,能用一个软件包实现跨域的功能,主机厂可以购买软件包这个单独的产品,也可以购买独立的硬件。
这背后是底层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演进、软硬件解耦,以及应用层软件生态逐渐丰富等一系列技术演进的功劳。
在这次车展中,博世首次在中国亮相的 SPACE 车就搭载了最新的电子电气架构,电子架构的集成度进一步提升,支持越来越多系统间互联互通的功能。在车辆动态控制系统 2.0 中,传统汽车中相互独立转向、制动、动力总成系统软硬件解耦,可以通过集成后的软件包同时实现对转向、制动、动力总成功能的控制,配合前馈控制算法预测的车辆动态趋势,来优化车辆的动态响应,用软件重新定义的车辆动态控制功能。

随着电子架构的集成化演进和软硬件解耦,智能汽车的成本也能进一步降低。目前,越来越多车辆搭载智能驾驶功能,对芯片算力、高阶传感器的需,进一步增加了硬件成本。电子架构的跨域融合,可以将座舱芯片的部分算力与智驾功能分享,减少部分芯片和传感器的数量,进而降低成本。比如由博世本土团队研发的智能座舱技术互动体验 4.0 信息娱乐域平台,就支持「舱泊一体」的跨域功能,将目前智能座舱芯片冗余的算力充分利用到泊车上。

随着软件在汽车上的加码,越来越多主机厂、跨界企业加入到汽车软件行业中来,对于博世这样的供应商是否是一种竞争呢?
「主机厂做软件开发,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软件开发上就做得少,而是恰恰相反,主机厂在软件开发上做得多,我们也会做得更多 。」马库斯・海恩博士这样回应所谓的「竞争」。
汽车的软件被划分为基础层、中间层、应用层等不同的部分,各司其职。软硬件解耦将汽车的软件与硬件功能分离,但汽车作为一个高度集成化的整体,同样需要优秀的整合能力以及一个开放、包容,且满足汽车稳定可靠需求的平台。

作为合作伙伴,博世就提供这种整合能力。博世全资子公司易特驰推出了高度集成的端到端软件定义汽车开发平台和工具链生态系统。这样车企可以在底层架构和基础软件之上,借助软件开发平台和工具链做差异化开发,引入自己的生态,让汽车真正智能起来。
从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域控制器,到车辆动态控制系统 2.0 这样的功能,再到软件开发工具链,博世逐步让「软件定义汽车」落地。
当电气化成为主力军
很多人对于这届上海车展最大的感受就是电动化的全面崛起,不论是自主品牌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超豪华,电动化车型都成了主角,这背后是对于电气化需求的提升。
差不多在十年前电动车市场爆发式增长之前,博世就开始着手电气化的准备。目前博世在中国市场为新能源乘用车提供了大量的电机、逆变器和电桥产品,同时还在继续加大新能源关键技术领域的投资。

前不久,博世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在苏州奠基,总投资额约 70 亿元人民币。博世对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单体市场持续加码。
「博世已经从传统的动力总成向电气化动力总成提供商转型。」马库斯・海恩博士这样形容这种转变。
与此同时,博世也在继续积极布局多元的电气化路线,特别是在商用车领域。
在这次上海车展首次亮相的 190 千瓦氢动力模块,能适用于 49 吨重型卡车,额定输出功率高达 190 千瓦。如果要让一台 49 吨的重卡以纯电模式长距离行驶,仅锂离子电池包的重量就能达到 5 吨。氢燃料电池卡车清洁、载重比高等一系列优点,决定了在商用车上锂电池和燃料电池并行的技术路线。

「氢燃料电池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如何便宜地获取氢气,二是氢气的储藏和加氢站的建设。」在博世中国执行副总裁徐大全看来,氢气制取储运依然是目前燃料电池大规模推广的关键难点,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推进和基础设施的普及,燃料电池也将成为博世未来在商用车领域的主力。
最后 :智能汽车的战国时代
随着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国内汽车市场进入了战国时代,这对于主机厂是一种挑战,对于博世这样的老牌供应商来说,同样也充满机遇与挑战。
「与主机厂的合作,一方面强调架构方面的合作,另外一方面要强调速度」。马库斯・海恩博士这样形容博世与中国主机厂的合作,这既需要博世在技术领域的投入,在电气化、自动化、互联化领域不断推出创新成果;也需要博世以更加本土化、纵横交错的协作方式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这次车展上我们就看到越来越多中国本土的研发力量, 智能座舱技术互动体验 4.0 信息娱乐域平台、车辆动态控制系统 2.0、等产品都是本土团队研发,博世中国的软件研发团队也在不断扩大。
智能汽车点战国时代,博世正在用创新和本土化力量软硬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