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rMax

AutocarMax

关注

打个响指吧,宝马

宝马

2023-05-25


撰文 | Roomy

编辑|郑文

打个响指吧,他说

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

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

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

……

这首诗,出自电视剧《漫长的季节》,看过没?

《漫长的季节》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桦林的东北小城,这是一座伴着国有工厂桦钢而生的城市。主人公王响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桦钢厂火车司机的工作,他希望儿子也能接过「衣钵」,去工厂当工人。

这是王响满意的生活,也是东北工业辉煌的最后年代,那时候「全沈阳人都羡慕铁西工人」,但衰败的痕迹,也渐渐清晰。随着时代的列车轰隆隆碾过,1998 年的秋天,王响的满意生活,被「共鸣」的响指震碎,荣耀与辉煌都隐入尘埃。

从此,「工业老兵」东北,从辉煌中跌落,一片萧瑟。剧中,工厂倒闭,王响变得无所适从,和自己较劲,和周围的人和事较劲。故事的结尾,头发花白的王响,穿过玉米地,对着 20 年前开着火车,意气风发的自己说,「别回头,往前看」。

《漫长的季节》改编自小说《冬泳》,作者是被称为「铁西三剑客」之一的班宇。整部电视剧,虽然以悬疑、暗淡为底色,但呈现的色彩,却是以温暖、明媚,充满活力的秋天为主基调……那是东北从未改变过的积极、乐观的底色。

用了 300 多字铺陈,并不是想讲述这部电视剧如何,而是想从其中的一些缩影,感受到时代的震颤与回响,找寻一个正在积极复兴的东北。

《漫长的季节》的故事,时代背景是在沈阳铁西,本文的起点,也从此开始。

腾笼换鸟

沈阳铁西,有一条路,很难被忽视。

即便,现在沿着这条路走过去,过去的印记,已经变得很浅,但是,岁月斑驳的烟囱,红砖墙还在。这条路,叫北二路。

在东北有句老话,「全国看东北,东北看沈阳,沈阳看铁西。」铁西看什么?就是北二路。

因为北二路,沈阳铁西曾被视为「东方鲁尔」——鲁尔是德国莱茵河畔的工业城市。在这里,辉煌的时候,曾经有 37 个大型国有企业坐落在这条街道两旁,缔造过很多的「第一」,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台组合机床、第一辆内燃机等等。

北二路的过去,承载的是一段激情翻腾的岁月,但是,北二路的发展轨迹,也像王响从火车司机下岗后成为出租车司机一样,在时代的鞭打下,负载了一些酸楚。随着旧厂改制,滚滚浓烟散尽,铁水横流不再,老工业式微,新经济蓄势。

这些年,说起东北老工业的故事也不少,脉络十分清楚,从排头兵,到没落,再到复兴,这条漫漫长途,已经走了 20 年。

班宇在小说《冬泳》的封面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人们从水中仰起面庞,承接命运的无声飘落。」在命运面前,所有人都期待着,能够像王响用 20 年追寻一个真相一样,东北工业能够主动去迎接命运的挑战。

铁西,必须再次充当那个先头兵。

站在起伏摇晃的甲板上等待救援,铁西,沈阳,乃至整个辽宁,东北,又该如何涅槃重生呢?

改制之后,长达五六年的时间里,铁西转型困难重重、环境破败,但这绝不是铁西的底色。2003 年 10 月,已经是一潭死水的铁西,等到了一个翻身的机会,国家启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虽然,最开始的时候,人们都一筹莫展,产业怎么摆,工业怎么改,企业怎么改,有着三根大烟囱为标志的铁西,想要活下来,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不能再走以往的路子,高污染低科技的企业要被淘汰,机械化生产是主要方向,必须全面创新去突破。全面创新,就是要找到新时代之下的「共鸣的响指」。

最后,找到了吗?

穿越漫长的季节,20 年前的人们,或许很难想象 20 年后的今天,沈阳铁西会变成什么样子。今天的铁西高楼林立,商业广场、写字楼和住宅区比邻而起,和之前工厂密集的景象截然不同。

或许,可以这样形容,「这盛世,如你们所愿」。站在宝马铁西里达工厂,我想到了这句话。

5 月 18 日,距离 2003 年宝马入华牵手合资伙伴华晨,已经走过二十个年头。华晨宝马的 20 年,也是以沈阳为代表的东北工业振兴的 20 年。

宝马在中国市场的第一个工厂,不在铁西,是在沈阳大东区。如今,随着铁西工厂和里达工厂的投产,铁西和沈阳,东北与中国,已经成为宝马在全球市场密不可分的基地。

宝马在沈阳建厂的路线,其实和当时沈阳「东搬西建」的总体改造方案是一脉相承的。所谓「东搬西建」,就是把部分老企业从铁西区搬到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级差地租来获得资金,盘活企业。当时有个词,常被沈阳人提起——腾笼换鸟。

《爱丁堡评论》曾写下时代宣言:「我们搬走大山,开路海洋,我们征服不开化的自然,什么也挡不住我们, 我们的引擎所向披靡。」

2003 年,整个世界都在激荡中,沈阳的未来,20 年前的人们,尚不知情。

交错的时空,链接了同一个方向

「从东到西,沈阳完全不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样子,很有现代化」,这是我的第一观感。

从沈阳桃仙机场,到宝马在铁西里达工厂的路上,车流熙熙攘攘,就像走进了一条时光隧道,这头是过去,那头是现在。

20 年前,老旧工厂搬走后的铁西,如何重新布局工业,对东北工业振兴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现代化的工厂,是重要指标。

在 2003 年,沈阳能把宝马谈下来,十分不易。那时候,著名的铁西区北二路,已经从「东方鲁尔」变成了「下岗一条街」,破旧的厂房,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倒塌,掀起滚滚烟尘。

大众在中国的领路人卡尔·哈恩,第一次到吉利长春考察时,他的第一感受是「城市非常破败,也非常冷」,这和他考察上海时的感觉,完全不同。

同样,来沈阳考察的宝马团队,和哈恩在长春感受到的情况相差无几,破败和寒冷。彼时,沈阳的标志性建筑西塔刚建完不久,附近的棚户区还没有改造,小贩们边蹬三轮车边吆喝,几乎找不到现代工业的样子。

德国作家波尔曾描述当时工厂林立,但又衰败的鲁尔,是「洁白的衣物穿出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当时的「东方鲁尔」沈阳,则是每天早上起来都要清扫玻璃上的煤灰。

仔细来说,无论是工业设施还是生活环境,都不具备吸引外资的有利条件。

但是,为了宝马,沈阳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气,幸而,开拓与勇气,也是宝马与生俱来的 DNA,在中德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华晨宝马在沈阳市大东区注册成立。

刚开始的时候,华晨宝马只有 20 多个人,在大东工厂,所有员工在一间办公室里工作,当时宝马也只把一条生产线拿到中国。

那时候,在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的宝马总部,没有人主动愿意到沈阳来主导这一切,除了条件艰难之外,还因为一切都属于未知。巴伐利亚人不知道,中国市场将会为宝马的未来带来什么。那时候,也无人预知到,中国汽车市场即将开启如火如荼,万物升腾的鸿篇巨制。

但是,中国车市激荡的起点,一个奋起直追、工业重塑的故事,已经呼之欲出。沈阳,是鸿篇巨制的重要参与者。

注册成立的同年 11 月,华晨宝马第一台国产宝马 325 轿车,在沈阳大东工厂正式下线,这款融合了美学设计与尖端科技的豪华轿车,是当时的沈阳,也是中国第一次生产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后驱运动型豪华轿车。

「宝马来到沈阳,全世界最先进的工业落在这,在过去是没法想象的。」一个上了年岁的铁西老工业基地的工人,操着有些平翘舌不分的口音,聊起这些年的变化,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对过往的沉思。

我知道,他曾经所熟悉的一切,都不在了,裸着上半身,提着两个热水壶回宿舍的过往,不在了,颓废的旧工业符号被抹去。他的回首,是缅怀,也是「往前看」。

就像穿越 20 年时空,看到现在的铁西北二路一样,灰霾早已散去,车水马龙讲述的也是新故事。如今,北二路上入驻了宝马、奔驰、保时捷等多个汽车品牌,是东北地区鼎鼎有名的汽车贸易产业带。

「就像一个孩子,我们在沈阳出生和成长。」已经离任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一职,返回德国的魏岚德说,沈阳最奇妙的地方,在于「speed of change」(变化的速度)。

沈阳的速度,也是华晨宝马的速度。

接棒魏岚德,成为现任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戴鹤轩表示,15 年前,他第一次来到沈阳时,华晨宝马只有一座工厂和 3000 名员工,每天生产 100 辆汽车。当时,沈阳表现出来足够的活力,让他感受颇深。为此,宝马总部决定在沈阳开启华晨宝马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010 年,「东搬西建」接近尾声,宝马加大投资,铁西工厂开工建设。铁西区的「东搬西建」,一直持续到 2012 年结束,铁西原来老旧的工厂再也不见踪迹,华晨宝马全新现代化的铁西工厂投入使用。

如今说来,像极了相互交错的时空,链接了同一个方向,铁西区的重生,沈阳的发展,东北的振兴。

宝马产生的磁铁效应,将配件厂商吸引到中德园,围绕着华晨宝马而建的供应商,多达百余家。数据显示,2022 年,华晨宝马在全国的零部件采购额超 730 亿元,其中 60%来自辽宁。华晨宝马连续 17 年成为沈阳市最大纳税企业,2022 年税收贡献达 485 亿元。

铁西区,围绕着华晨宝马的 20 年,已然建成了沈阳现代化工业的产业集群。在华晨宝马 20 周年的 PPT 上,有这样一句话,我特地发在了朋友圈,「一起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写到这儿,蓦地想起在 2022 年宝马「迎新年线上年会」上,宝马集团全球财务董事彼得博士说的那句直击心灵的话。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每一天,都是如常的一天"

华晨宝马的 20 年,也是东北工业振兴的 20 年。德国莱茵河畔的老工业区鲁尔区凭借文化创意产业成功转型,沈阳铁西,在华晨宝马的虹吸效应之下,也进行着相似的蜕变。

宝马集团负责生产的董事诺德科沃奇表示,「华晨宝马成立 20 年,从无到有发展成为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的生产布局。」20 年间,从只有一条生产线,到在沈阳建立了三个工厂,投放了 3 系、 5 系、X1、X3、X5、iX3、i3 等车型,实现了 500 万量产的里程碑。

「全球每卖出三辆宝马车,就有一辆来自宝马沈阳工厂」,业界对华晨宝马有一个高度评价——全球汽车工业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先锋队,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排头兵。

就像宝马遇到「传统燃油车时代的故事还在继续,智能化转型的浪潮已经奔涌而来」一样,沈阳铁西工业的故事,也要在智能化的浪潮下,寻找新的「共鸣的响指」。

沈从文曾对艺术家黄永玉说:「大时代像筛子,很多人如沙粒般从眼里漏下去了,耐磨的几粒留在上面。」无疑,沈从文是耐磨的,黄永玉也是留在上面的。

新一轮的时代沙漏已经开启,经历过老旧工业到现代工业磨砺的沈阳,也想留在筛子上。怎么留,华晨宝马的答案,至关重要。

在华晨宝马 20 周年的前一个月,也就是 2023 上海车展前夕,宝马集团半个董事会齐聚上海。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发布会上的一句话,说得很好,「中国之动向,将引领世界之方向」。

中国,作为宝马最大的单一市场,将在电动化转型中,成为最重要的「倚仗」。重点是,借助中国本土产业链、创新能力,实现成功转型,持续引领。

宝马的电动化转型,也意味着沈阳乃至辽宁的产业链,面临再一次的产业升级。

不过,在沈阳短短半天,我就发现这里和上海、深圳等城市是不同的,飞驰前行的车流中,绿牌车的能见度算不上高。

用电难道不比用油成本更低吗?贵的是维修成本。电机、电控和电池,在东北的冬天,确实经常遭到零下二三十度低温的巨大考验。要知道,沈阳的气温在零度以下的时间,基本在五个月以上。一位用电动车两年的沈阳车主表示,一场大雪,车就被冻住了。

「一旦电池受损,维修还不如直接报废」,这位车主表示,冬天用,还会出现续航里程缩短、充电速度下降、故障率增高等现象。此前,在吉林还出现了新能源出租车集体趴窝的事。

「城市行驶,充电也不是那么方便。」一位来自辽宁小城的电动车主吐槽,在小城保养维修不了,得来沈阳,「开过来,电都不够。」

这些症结,也决定着在东北地区,电动车的普及率不高。只有优化,解决,才有让电动车在沈阳,在东北得到更多普及的可能。这是宝马的责任,也是很多车企的责任。

当然,对于宝马来说,将沈阳和辽宁的产业链升级,责任更多一些,除了必须拿出更好的产品,还要在动力电池上下功夫,打造出能够满足东北地区冬天使用的动力电池。

5 月 18 日,宝马宣布,纯电动 BMW 新世代车型将从 2026 年起在沈阳投产,与之配套的 BMW 第六代动力电池工厂也在当天奠基,投资额达百亿元。此外,沈阳研发中心二期扩建项目也正式启用。

研发、制造、动力电池……可以看出,宝马想好了转型的路该怎么走,在第六代动力电池工厂奠基的 PPT 上,也一如既往写着「振兴东北工业」的话。

目前,宝马沈阳生产基地集研发、采购、整车和动力总成生产为一体,在宝马全球布局中规模最大,也是创新的先锋。2022 年 6 月,里达工厂成为宝马全球第一座「精益、绿色、数字化」的 BMW iFACTORY 工厂。

启动仪式,就在铁西里达工厂进行。

宝马集团负责生产的董事诺德科沃奇拿着装着动力电池奠基之处黑土的玻璃瓶,负责企业财务的董事默尔特拿着一瓶辽河口的水,一同装进了面向下一个 20 年的时间胶囊里。

其实,早在 2018 年铁西工厂里达厂奠基时,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就曾将两份报纸、两枚硬币和一罐泥土放入一颗「时间胶囊」,长久地埋藏在里达工厂地下。

这两颗时间胶囊,装着的不仅仅是宝马对下一个 20 年的希冀,还有东北工业对下一个 20 年的期望。

下一个 20 年的故事,将如何叙述?

就像华晨宝马 20 周年盛典开始说的那句话,「这是如常的一天,诗意而精准,华晨宝马一切按部就班;这是不如常的一天,精准而持续,7300 天铸就华晨宝马 20 年……」

下一个 20 年,每一天都是如常的一天,但又不如常,因为每一天都可能因为和时代擦肩而过,变成「时代的挽歌」。

不回首,往前走,才能寻找时代锐意向前的答案。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