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饶玮浩
拍摄:杨格
定价 30 万以上销量最高的 SUV 竟然是自主品牌?
理想 L7,当今中国市场 30 万以上卖得最好的 SUV ,这么成功的车型当初竟然险些被理想汽车 CEO 李想本人「砍掉」?
作为社交媒体的「高强度用户」,李想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爆料,自己在 2022 年 9 月的时候,出于「尽可能简化产品线」的需求,曾想把已经完成研发的理想 L7 项目砍掉,但这个判断「遭到了产品、研发、销售、品牌、采购、制造等相关负责人的一致反对」而被搁置。

最终结果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L7 上市后大获成功,不仅单车销量超过了 L8、L9,还成为了「30 万以上卖得最好的 SUV」,更创造了理想汽车 首个「日销量过千」 的历史。
根据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 理想 L7 从今年 4 月份开始,月销量已经站稳一万台以上, 比同为「造车新势力」的很多品牌全品牌总销量加起来都多,不得不服。

李想本人在社交媒体上把自己的「糗事」曝光,并为其「误判销量而导致的新车产能不足」而「认罪」,这样的花式「炫富」确实能把不少人看得牙痒痒,毕竟销量长红,团队给力是每一位老板最梦寐以求的东西。
李想的「误判」并非没有原因,毕竟在理想 L7 之前,国内自主品牌的 30 万级「大 5 座」SUV,就没有几家能卖得好的,看看隔壁家的小鹏 G9,那叫一个历历在目啊。可为啥理想汽车的公司团队,就对 L7 如此有信心,以至于为了劝服老板,自立「月售 2 万台」的承诺目标呢?

从 L9 到 L8 再到 L7, 理想这种「套娃」玩法不仅极大拉低了生产研发成本,「至上而下」的推新方式也满足了不少「等等党」的获得感, 毕竟原来卖 45.98 万的 L9,如今我花 30 多万,就能买到产品力近似的新车,让人感觉占到了不小的便宜。

当然,这娃大家都在套,但为啥能成的就这么几家呢?又为啥是你理想呢?
因为理想这个「头」起得好啊!根据我的观察, 现阶段「看着大气」、「空间大」、「坐着舒服」依然是目前最大多数国人的买车刚需,尤其是「一车解决所有问题」的 SUV, 更是近十年来最受市场追捧的汽车类型。平心而论,从 2018 年的理想 ONE 开始,造一台 「满足多数人的需求」的 SUV 就是理想 一直在干的事情。
诚然,理想 ONE 作为品牌第一款产品,它确实有不少让人诟病的问题,但 在后来的 L 9 上,这些问题几乎通通都得到了解决, 能听进去用户的反馈并快速改进,这确实是理想这样的「造车新势力」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之一。

尽管这看起来很肤浅,但我认为 「造型」依然是决定绝大部分消费者购车最重要因素 ,汽车这样的「大宗消费」需要「冲动」,而挑起消费冲动最直接的就是颜值,能否让自己的产品设计得符合绝大部分人的审美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尤其当这个决定往往不是一个人能拍板的时候......我就曾听说过不少「本来设计很出色,却让各级领导给予所谓宝贵意见而毁了产品」的案例。
当我开着理想 L7 给家人朋友们「鉴赏」,得到的评价竟然出奇的一致:这车外观真大气,内饰豪华有科技感......虽说我本人对于内饰部分的评价持保留意见,但显然我这「少数人」的意见并不那么重要。理想 L9「家族式设计」的成功,为后面 L8、L7 的销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头起好了,后面自然顺了」。

补能问题是阻碍绝大部分人购买新能源车的最大障碍,从最开始理想就很「鸡贼」地绕开了这个难题—— 增程式混动 。市场上从来不缺唱衰的声音,但正如李想本人在社交媒体上所说:「理想是线上没赢过,销量没输过」。你可以指责增程式混动「原理落后」,可以笑理想是一台百公里油耗 10 升的新能源车。但你不得不承认, 既拥有燃油车补能简单便捷的优势,又拥有电动车出色的动力、智能智驾体验的 增程式混动 , 是最易于让消费者从纯燃油车过渡到新能源车的「捷径」,也 的确是在那个时间点里「造车新势力们」最好走的路。 待如今电桩电站基建逐渐成熟,站稳脚跟的理想再推出纯电产品,这「曲线救国」的思路确实行得通。

从理想 ONE 开始,理想有意无意的就被打上了「奶爸车」的标签,宽大且灵活的车内空间、「大彩电」、「大冰箱」......对于理想来说,坐在驾驶位上的人从来不是他们「讨好」的重点,让女主人满意、让带娃变得更加简单舒服才是核心,满足照顾家庭所需的就足够了!至于这车操控好不好、动力强不强、油耗高不高,对于他们的潜在客户来说真的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理想能成功,产品经理们得记首功。
实话说,作为一位「二年级」的奶爸,理想这几台车我每次把它借回家体验,都会有消费的冲动,至于为啥我还未出手?完全出于「私心」,实现「学生时代时拥有一台性能车梦想」的私心。

倘若我哪天突然「成熟」起来了,这「789」我会怎么选呢?首先排除 L9,原因正如前文所说, 对我而言,在 L7、L8 上我能获得 L9 超过 9 成的效用,但却可以少花将近 10 万块钱,从性价比上说,无疑前两者更高。 理想 L9 空间更大、底盘表现更高级,但也只能算是「锦上添花」,而且对于城市通勤而言,L9 超过 5.2 米的车长,体型过于庞大,在广州的老城区确实不那么方便。

L7 和 L8 最大的区别就是座椅数量和布局,「2+3」与「2+2+2」的经典对决,以我多年从事汽车销售的了解, 绝大部分拥有「三排座」家用车的车主,满座的场景实际上并不多, 「临时应个急」、「想要的时候有」是我听得最多的购车理由,而大部分家庭用车对于尾厢容积的需求很大,6 座状态下的 L8 尾厢表现一般,日常使用多数是收折第三排使用,真到了需要坐满 6 人的时候,原来堆放在尾厢的杂物又找不到地方放,比较尴尬。 从概率上来说,拥有大尺寸常规尾厢的理想 L7 更符合大多数家庭的用车需求。而且 L7 的起售价比 L8 低了 2 万,车身长度上也短了 30mm,这些都是我眼中的理想 L7 加分项。虽说第二排少了独立座椅在享受层面会有一定的妥协, 但 L7 的后排座椅无论是填充物柔软度、靠背的角度、坐垫的长度等人体工学方面都已经做得相当出色, 从「效用」的角度出发,还得是理想 L7 更适合我。从目前 L7、L8 接近 6:4 的销量比例来看,跟我有相同想法的人确实更多。

尽管两台车的相似度十分高,但在试驾完 L7、L8 两款车型后,我认为 L7 在底盘调校上会比 L8 来得更加舒服, 过颠簸路面时车身多余的动作更少, 开起来也相对灵活一些。

理想 L7 上市至今还不到一年,市场表现堪称现象级,不少传统汽车厂商,甚至是合资豪华品牌厂商已经把理想当成是自家新品的头号假想敌, 这恰是佐证理想汽车成功的一大重要标志。 根据我了解到的信息, 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少品牌开始着手研发增程车型,这其中就包含了一部分当初「抵触」增程式混动的厂家, 在销量面前,大声喊一句「真香」也确实没啥丢人的,挣钱嘛,不寒碜。
正如李想所言:被关注是幸福的,别人怎么黑你、对比你,不过都是幸福的小烦恼而已,一个产品没有关注,才是真正的生不如死。

按照理想的规划以及订单量来看,L7 实现 单车 单月销量 2 万台 的目标将会在年内达成。随着后续 L6、MEGA 的推出, 李想本人表示有信心在 2024 年实现理想品牌总销量超越 BBA。 理想的胃口很大,能不能超越 BBA 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创造自主品牌历史里程碑的路上,会有我的一张新车订单助力。

抓住绝大部分人的核心需求,找准时机,在正确的道路上专注做好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这或许就是理想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