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萝吉
继小米 SU7 上市后,中国车市迎来了 2024 上半年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L6 上市,理想正式杀入 30 万内。
其实在 L6 上市前,理想常年坚挺的价格已经出现了松动,L 系列在一季度就普遍出现 3 万元左右的优惠,L8 的价格门槛实际上已经杀入 30 万内。不过和其它品牌相比,理想平均售价依然远高于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新能源品牌。
而 24.98 万起售的 L6 上市,代表着理想真正加入了特斯拉、问界、智界、小米、小鹏、比亚迪、极氪等品牌的混战。而 L6 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可能将远超对理想自己的影响。
理想为啥又造了台中大型车?
理想 L6 详细信息公开前,我一直以为它会是一台中型五座 SUV,毕竟中大型级别已经有 L7、L8 两款车了,理想也是时候推出一款体量更小、定位更主流的产品了。

而看到尺寸参数时我傻眼了,轴距超过 2 米 9,车长超过 4 米 9,车宽依然达到了近 2 米,这个规格依然是妥妥的中大型定位。虽然确实比 L7 小,但也仅仅小了半圈,根本没有达到跨级别的差距。对比小鹏的旗舰 SUV G9,理想 L6 的长、宽、高都要更大。
这就带来两个问题,首先是消费者层面,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其实是不喜欢车辆太大的,有很多喜欢理想产品属性、一直在等理想出中型“小车”再入手的客户,会发现 4 米 9 多的理想 L6 依然不大容易接受。
其次就是对理想而言,L6 和 L7 设计相似,但尺寸没拉开差距,且 L6 的定价又低了一大截,那么理想 L6 对其它品牌的影响暂且不谈,首当其冲的可能就是理想自家的 L7。如果 L7 的部分订单分流到价格更低的 L6 上,那么整体收益还是否值得呢?

很明显,理想宁愿大幅降价,也不愿大幅缩小车身尺寸,了解理想品牌的话,其实也不难理解这个逻辑。理想有奶爸车的标签,但本质绝不仅仅是带娃的属性,而是全家出行时每个乘员都能有舒适、惬意的体验。
从之前理想公布的新车规划来看,起码在最近一两年,理想都可能不会推出比 L6 更小的车,要保持品牌对舒适性的基本追求,理想 L6 的尺寸,或许已经是底线。
除了小半圈,L6 和 L7 还有啥区别?
理想 L6 上市后,大家最先关注的不是和其它品牌的竞品对比,而是 L7。
首先是基本的空间,L6 短了 10 多公分的尺寸,在后排的腿部空间上还是能感受到的,不过这种差别,基本只是 200 平和 180 平大平层的区别,并没有大平层降级到大户型的差距。这点空间差异,基本不会成为影响购车选择的主要原因。

而在设计层面,L 系列的套娃依然延续下来,核心元素都全套保留,不过和此前 L7/8/9 让人很难一眼分辨的情况不同,这次 L6 的宏观线条明显收紧了一些,虽然体量依然不小,但已经能让人看出“这是台 L6”了。
两款车真正的差异,还是在核心配置上。
首先是 L7/8/9 都标配的空气悬架,L6 直接砍掉,只保留了 CDC 可变阻尼减震器;
L7/8/9 高配上的顶置大屏幕 (大彩电) ,在 L6 上没有出现,且不能选装;
L7/8/9 全部采用的三元锂电池,在 L6 上变更为磷酸铁锂,且电池容量从 L7 入门的 42.8kWh 缩减至 36.8kWh,不过 CLTC 纯电续航依然有 212 公里,比 L7 小电池版只少了 13 公里。

可以看出,和此前的车型相比,理想 L6 在配置上确实做了不少妥协,被调侃的“冰箱彩电大沙发”三要素已经不再齐全,理想标志性的魔毯悬架,也随着空气悬架的削减而消失。
不过,在内饰用料、座椅舒适度以及车载大冰箱等方面,理想 L6 还是没有妥协,另外在智驾方面,L6 依然分纯视觉和配激光雷达的两套方案,软硬件能力和现有车型保持一致。
实际上,上面提到 L6 缺少的配置,完全可以通过增加一个 Ultra 版本给配上的,如今只推出 Pro 和 Max 版,显然还是要和 L7 的价格保持足够的距离。
而在避免内耗的同时,理想 L6 更艰巨的任务,还是应对其它竞品的压力,这里指的其它竞品,目前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华为系的问界 M7。
从 L6 开始,理想正式反击问界
虽然很早之前,李想就感叹过“理想 ONE 被问界 M7 打残了”,但之后推出 L 系列和 MEGA,理想都从未真正把问界当做核心竞品。或者换句话说,理想此前推新车几乎都没有考虑竞品,一直在按照自己的目标和节奏推进。
而在这次 L6 发布会上,理想提到了保时捷的卡宴、Macan,也提到了宝马 X3,完全没有半个字直接提到其它品牌,但观看发布会的人都心知肚明,L6 设定的竞品,就是问界 M7,这也是在受到问界巨大的竞争压力后,理想首次展开的反击。
首先是定价,理想称原本 L6 的起售价是想定在 25.98 万的,最终又降了一万,和问界 M7 的 5 座版完全持平。表面看是同台硬碰硬,实际上理想 L6 还是放低了姿态,对问界 M7 展开了激烈进攻。
和问界 M7 相比,理想 L6 双叉臂前悬的硬件优势,在消费者眼中的感知或许不明显,但是问界 M7 主销的是单电机后驱版,四驱版的起步门槛高达 28.48 万,已经比理想 L6 的顶配还高。
而起步门槛和问界 M7 持平的理想 L6,依然坚持了双电机四驱,除了加速能力的绝对优势外,四驱应对雨雪湿滑的稳定性、烂路的通过性,都是实实在在影响操控和安全的提升。

功能配置上,问界 M7 五座版缺失的电动方向盘、方向盘加热、后排座椅电动放倒、杜比全景声等,在理想 L6 上都是标配,另外 L6 高配上的车载冰箱,问界 M7 也没出现。
而问界 M7 最突出的智驾优势,基本要到 28.98 万的激光雷达版才体现出来,以下版本都没有基本的高速智驾,而理想 L6 的低配依靠视觉方案实现高速智驾,高配依靠激光雷达实现城市智驾,并且也将像华为一样,覆盖非城区的乡间小道。

当然,理想的智驾能力到底能不能赶上独占一档的华为,还得等上市后的实测,但只看问界 M7 的主销配置的话,没有激光雷达、高速智驾的问界 M7,是没有智驾优势的。而除了这些配置优势,理想 L6 另外还有 5 千定金抵 1 万、赠送 1 万元选装基金的优惠,实际售价还要更低。
其实在发布会上,理想解释了为什么 L6 没有两驱版,其中一段话显得别有深意:“我们考虑过两驱,但加速时间要接近 8 秒,面对复杂路况时远远达不到要求,所以毫不犹豫放弃了两驱。”
此时再看看 0-100km/h 加速 7.8 秒的问界 M7 后驱版,理想的针对性就显而易见了。
理想今年的销量目标,还有戏吗?
今年初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分析理想 80 万销量目标的文章,我当时的观点是,从 2023 年的 36 万直接冲到 80 万辆,难度极高,但对理想来说,并非完全不可能。而实现目标最关键的一环,就是 L6。
后来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了,MEGA 上市后遭遇舆论风波,订单也不及预期,李想本人发布道歉信,同时理想对全年的销量目标,据悉也下调到了 56 到 64 万辆,即便如此,这个目标也依然颇有悬念。

此前理想制定年销 80 万辆目标的基础,除了 MEGA 能成为 50 万以上全品类销冠外,更重要的是 L6 的上市,不会影响 L7/8/9 现有的销量基本盘,这三款车需要在继续保持价格的同时,保住月均 4 万以上的销量。
而时间来到 4 月中旬,曾经预期的所有基础条件,似乎都发生了变化。MEGA 目标大幅收缩、L7/8/9 普遍降价,被动应对问界新车带来的压力。被寄厚望的理想 L6 放低姿态,配置更高的前提下,售价与问界 M7 看齐。
这是理想第一次如此明确地针对某款竞品制定策略,曾经不降价、不对标、不盲目内卷的从容,已经难以维持了。
中国车市的内卷大浪,终究没有车企能够躲避,而理想的反击战,也正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