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Roomy
编辑|周长贤
「一生追风,半生造车」。
曾有人如此形容黄宏生,很贴切。
粗略复盘黄宏生的创业史,会发现不少风口都有他的身影,卖过电视,搞过地产,光伏半导体,造过汽车…… 是一个实打实 「追风的人」。
不过,复盘这几十年的过往,也能发现,从 「手扶拖拉机手」 到 「索尼梦」,再到 「造车」,黄宏生的创业历程宛若下棋,每一次都险象环生,都充满争议。
「未来主流智能造车企业就 5-10 家,创维汽车还有机会吗?」「真的需要创维汽车吗?」「创维汽车拿什么技术来争取科创板上市呢?」 从去年开始,黄宏生面临的问题,变成了这些。
面对如今的新能源产业形势,争议不断且还未成气候的创维汽车,黄宏生会感到焦虑吗?至少,在公开的场合露面,他没有表现出来焦虑。对于尖锐的问题,他经常用一句话来表达态度,「这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战斗,但坚信创维汽车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了解黄宏生的人都知道,「他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性格」,说得更为直接一点,就是 「执拗」。就像他随身带着的不锈钢保温杯,已经有些破旧了,仍执拗得不想换。

关上喧嚣的大门,躬身入局造车,在 「找位置」 的过程中,黄宏生给了自己 30 年。「我设定了一个叫做 30 年的计划,2049 年退休。」
说这话时,黄宏生 66 岁。
雷军曾说,小米汽车将是自己最后一次创业,比雷军大 13 岁的黄宏生,站在创维汽车的舞台上,仍然在谈汽车理想,他说要为此再奋斗 30 年。就像当初他在家电产业立下宏愿,「总有一天,我要创建出像索尼、松下一样的公司。」
如今,再次追风的他,认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就是特斯拉。
「我们是以特斯拉为榜样,追赶超越。」
创维汽车,这段新的创业故事大幕拉开,或惊喜,或跌宕,都在黄宏生的魔法棒里。魔法棒挥出新的一棒,便是创维超级混动 HT-i。
入局造车,不是一个苦行者
创维造车,毁誉参半。
毁,是因为黄宏生 「起了大早,赶了晚集」。很熟悉的故事路径,富士康的郭台铭也是 「半生造车,归来仍旧是新人」 的典型代表。
此前,创维造车的消息一出,惊讶声、质疑声纷至沓来。「会是一时冲动吗?」
其实,不然。
从 2009 年收购南京金龙算起,黄宏生入局汽车行业已经 13 年,称得上是国内最早一批新能源汽车的参与者。他逢人就说,是汽车改变了自己。
但是,起大早的黄宏生,并没有改变汽车行业。有时候,我觉得黄宏生可以和郭台铭交流一下这十几年的经验,这两家都和比亚迪王传福有着牵绊的企业,都是 「探索十几年,未能取得先发优势」。
黄宏生造车这事,并不是临时起意,一晃十多年,折腾了不少时间。

先简单捋一下黄宏生的造车故事。2011 年,黄宏生创办开沃汽车,从整车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销售、研发、服务等方面,全面涉足新能源商用车领域。
6 年后,开沃汽车进军新能源乘用车领域,首款智能汽车天美 ET5 同年完成立项。2019 年 11 月,创维创立了新能源乘用车品牌天美汽车,首款车型天美 ET5 上市之后市场反响平平,上市半年销量仅为 595 辆。
一路走来,过程磕磕绊绊,耗费巨资。家电市场和汽车产业,都认为黄宏生 「不适合造车」,2020 年天美 ET5 上市之时,新能源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特斯拉已经国产化,蔚来、理想、小鹏摆脱泥沼,销量开始攀升。虽占尽先发优势,黄宏生却并没能如愿以偿。
但是,能够成为家电大王的黄宏生,其市场敏锐度不可忽视。
2016 年,在互联网 + 汽车的概念刚刚被人提出来的时候,黄宏生就提出,车 + 生活的业务延伸,将创造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相比之下,雷军提出 「汽车作为智能家居一个全新入口」 之时,已经晚了数年,而时至今日,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都在渗透这一概念。
而且,黄宏生入局造车,并不是一个苦行者,身后有着创维集团的支持。只是,黄宏生并未能抓稳造车的风口。甚至有人认为,「黄宏生造车多年,却从没有真正的踏入汽车行业这个门槛」。
当天美 ET5 停产,很多人以为黄宏生的造车生涯,差不多到此结束了,或许会像郭台铭那样 「对造车灰了心」。但是,在 2021 年黄宏生决定卷土重来。
去年 4 月 27 日,天美汽车更名为创维汽车,与此同时,旗下车型天美 ET5 改名为创维 ET5。同年 7 月,创维 ET5 改名创维 EV6 并上市。改名的原因无他,是想借助创维的知名度,推动销量增长。

不过,显然创维 EV6 并没有帮助黄宏生找到位置。
从 2021 年 7 月到今年 2 月,创维 EV6 一共销售了 6342 辆,月销不足 1000 辆。作为对比,今年 2 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 87473 辆,主要得益于 DM-i 混动系统和刀片电池。
传统燃油车的取代者?
当然,创维造车,也不乏赞誉。
誉,是因为业内想看到,黄宏生再次用他的理念在已成红海的造车江湖撕开新的裂缝,让这个行业有一些不同。
在内卷的行业中,杀出一条血路,是极为出彩的。而代表家电产业重新踏入造车圈,也是大众乐见的成功故事。而且,黄宏生也不止一次地强调,「创维造车不是一时冲动。」
和以往不同的是,黄宏生的底气,除了来自于创维 EV6 在市场的探路,更多的则是来自于新车型创维 HT-i,目前已经开启预售,价格为 14.98-19.98 万元。
从设计层面来说,创维 HT-i 车型延续了创维 EV6 的家族化设计语言,前脸配有经过重新设计的进气格栅,创维汽车称之为引力波美学概念。从外观来看,的确比 EV6 好看一些。

不过,创维 HT-i 的主要竞争力,得益于创维汽车与弗迪动力技术团队的联合开发。后者是比亚迪旗下企业,为创维汽车量身定制的 HT-i 系统,具有可油可电,超低油耗,平顺丝滑,强劲动力等特点,纯电续航 200 公里,亏电油耗百公里 5.3 升,综合续航里程可达 1267 公里。
「我们现在看到面临的两个大机会,一个是电动化,另外一个就是混动。」 黄宏生很坦诚,说当时并没有充足的准备,在追风的过程中,交了很多学费。
最早,黄宏生的思维很直接,就想西方的月亮是圆的,所以,创维汽车所有的技术都是来自西方。但是,智能汽车的角斗场,在中国。
「之前,我的团队还停留在燃油车的思维,所以在面临电动化、智能化里面,显然慢了一拍,产品力不行一切都是零。」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黄宏生造车多年,却从未踏入门槛的原因。
如今,在屡败屡战中,他摸索出了一些经验,看得也更为分明。
所以,黄宏生对这款车是有底气的,不是无中生有的。这一点,从他给出的产品定位可以看出:创维超级混动 HT-i 将是传统燃油车取代者。
他的底气,还来自于驾轻就熟的智能化领域。「从家电到汽车,我们的差异化优势在哪里呢?首先就是智能化。」 黄宏生认为,创维的家电本身具有智能化软件,所以创维汽车一出来,操作系统、软件、车机就具备了独特的差异化领先性。

「家电领域的智能化、万物互联,已经率先在全球布局。创维深耕多年,有这样的技术基础,可以在新能源汽车里面升级,并发挥原有的优势。」 黄宏生认为,创维汽车提出的车家生态产品理念包括移动智能,生活智能,空间智能方面,将会覆盖到车主用车过程中的绝大多数场景,引领车家互联的革命。
基于这两大块核心技术,黄宏生给创维汽车制定了一个 「相对宏伟」 的目标。
在 2022 年,创维汽车年度目标为 3 万辆,其中海外市场 4000 辆。2023 年创维汽车年度目标为 10 万辆,其中海外市场 1.5 万辆。2025 年创维汽车年度目标为 25 万辆,其中海外市场 8 万台辆。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创维汽车在 AE 平台、BE 平台、CE 平台将推出 7 款车型系列,共计 14 余款全新的产品。
创维汽车的造车思路,开始变得理性。至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第一款车型 EV6 是纯电动汽车,第二款车型改用插电式混动技术路线。
两层目的:降成本,增销量。
将在 8 月上市的创维 HT-i 肩负的正是这样的使命。
把 「地基」 掌握在自己手里
对于创维汽车品牌,黄宏生的规划很宏大:未来再投 300 亿元实现创维汽车全球十强汽车品牌的目标。链接资本市场,市值跨上 3000 亿元的大关。
「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200 亿是最低门槛」,每有新入局者,李斌这句话都会被提及,都会被问到 「有没有准备好 200 亿」。
黄宏生也不例外。只是,拿着一个概念就能有钱袋子送上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想要在资本市场得到青睐,最根本的在于核心技术和研发投入。
从黄宏生的规划里,可以看出,链接资本市场是他造车事业中的重要一步。在虎年开工之际,创维汽车也提到,「2022 年是集团冲击科创板上市的攻艰之年」。
目前创维汽车正在融资。黄宏生透露,「快速上市是我们一个近期目标。目标是今年年底申报,希望明年能够挂牌科创板。」
但是,至今,仍未有一家整车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创维汽车欲冲击科创板上市,资本市场所关注的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储备如何,考验着黄宏生。

对于这一考验,创维汽车联合创始人吴龙八在采访中透露,「创维汽车项目启动初期遇到很多压力,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会面临卡脖子问题,后来我便牵头组建了一支尖端开发人才队伍,攻克核心技术难关。」
此前,因为在电动车线控底盘问题上遭遇了技术霸凌,仅仅是谈判门槛便要价一亿美元,让黄宏生再次体会到 「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就寸步难行」。
只是,隔行如隔山,蔚小理用了 7 年才摸索出智能电动车的技术优势。目前,创维汽车在动力系统上选择与弗迪动力技术团队联合开发,也是想弥补研发的不足。
虽然科创板比主板放宽了上市条件限制,但并非没有门槛。「从科创板定位和上市要求来看,‘科创’是核心。相对车企的规模、盈利水平而言,科创板更看重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研究员崔嘉实表示。
比如,长城汽车发布了柠檬混动 DHT 技术,长安汽车推出蓝鲸 iDD 混动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优势:自主研发。创维 HT-i 可以弥补创维汽车在混动市场上的不足,但由于在动力系统上的研发缺位,创维汽车能否顺畅驾驭这一混动系统?还需要市场检验。

曾冲刺科创板的威马汽车、吉利汽车都中止了在科创板的上市,「中途止步的原因不外乎是财务数据、核心技术实力不足,或是转身选择港股、美股者也并不鲜见。」 华泰证券分析师分析师陶鑫鑫分析。
黄宏生说,创维汽车的专利、研发投入、人才等方面均符合科创板属性,正努力实现更多技术成就,「要把’地基’掌握在自己手里。」
创维汽车要补的功课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