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W

AdamW

关注

ID.4 CROZZ 来不来电?

一汽大众 ID. 4 CROZZ
ID 众测官

2022-07-26

机缘巧合,通过 42 号车库拿到厂家的试驾车可以深入体验几天。
看看我对于传统大厂的电车来不来电?

ID 家族

我们都知道,大众的纯电平台产品命名是 ID 系列。

ID 系列产品有着统一的设计语言和强烈的家族识别符号。大众汽车试图通过 ID 家族,来表达传统汽车大厂对于电气设计的演变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决心。

至少在效果图及概念车阶段,车型的设计是非常科幻,造型极具未来感。

可能传统大厂需要考虑的约束太多,也可能产品定位还是需要考虑普通顾客的接受度,因此量产车型的最终设计...和概念车有点差距大。

当然我也理解,毕竟电动「高尔夫」、电动「途观」的造型不可能过于跳脱:

  • ID.3 作为做入门的车型,自然也是最活泼最可爱的小两厢车定位。
  • ID.4 是传统 SUV 造型。
  • ID.5 是 ID.4 的轿跑版本,估计更加运动的调教。
  • ID.6 是 7 座 SUV,空间更加实用(臃肿肥大)。
  • 还有就是自带 IP 光环的 ID. BUZZ,电动 MPV/VAN。

ID.4 CROZZ 设计

ID.4 的定位很清楚,ID 家族中最走量车型。他不需要个性,不需要运动,不需要小众,它需要符合符合大多数市场的需求。

ID.4 发布于 2020 年,当时号称结合优良空气动力学研究,阻力系数仅为 0.28 cd。它的外观设计干净、流畅,空气动力学风格。

同时,ID.4 的现代外观可以通过其特有的前大灯和它们之间的标志性光带体现。

为了给南北大众两个 ID.4 的命名进行区分,一汽加了一个后缀 ID.4 CROZZ,上汽加了 ID.4 X,一汽-大众的版本的前后包围套件都更加偏向于欧版(内敛),而上汽的版本更加偏向本土化(浮夸)。

从设计上分析,这辆车的整体轮廓比例感很不错,车身和乘客舱的流线型外观明显向后拉,通过银色的装饰线来突出车顶轮廓和 C 柱的力量感「有点高尔夫的神韵」。C柱也在视觉上强化了动感的流线型,并弱化了巨大而实用的后备箱外凸造型。

车身后部上扬的造型,结合后轮处腰线的处理,使得整个后部力量感十足。

但是整体来说,依旧是传统汽车设计的手法,整体外观设计还是偏向于保守和中庸。虽然这就是大众品牌的调性,值得推敲的细节和良好的车身比例,但是第一眼也没什么惊艳。

放眼中国市场的 20-30 万元区间的电动 SUV,特斯拉 Model Y 是所有目标消费者绕不开的一个目标。特斯拉 Model Y 是一辆打破旧有的体系,自创全新的设计架构的成功车型。特斯拉的极简和流线型设计,开创了电动车设计的一种发展方向。

特斯拉的设计以减少风阻为绝对第一目标——低矮的车头,流线型的车身,以及功能性之上的极简设计思路(没有多余的装饰件)。这种前无古人后来者盲目跟风的设计,深得电动车目标客群的喜爱。虽然低矮车头,但是通过内部集约化的设计,竟然还预留出了一个实用的前背箱!

反观 ID.4,设计比例还是很传统的 SUV 的样式,特别是高耸魁梧的车头,实在难以和电动化联系上,我以为里面塞了一个大 V8 呢...当然里面也没有设置前背箱。这种设计语言,我相信对于风阻也是很不友好的。

当然这种铺张浪费用来布置前部结构的好处就是前悬横向空间极为充裕,加上后驱的设置,所以转向角度很夸张。转弯掉头的时候,恍惚回到我以前那辆双门 smart 的感觉!

内饰其实也特点不强,和 ID 家族其他车型共享一套设计语言。我个人觉得这种设计手法比较年轻活泼,适合 ID. 3 这样的定位「ID. 3的白内饰简直完美!」,而再往上的产品用这样的语言,显然不太适合中国目标消费者的口味。毕竟这个价位,图新鲜感的都去买了特斯拉和国产新势力,图油腻和高级感的则是妥妥的国产品牌目标客群。

这种欧式简约的设计风格,就像 IKEA 的家具,年长的看不上「嫌弃做工不好」,年轻的又买不起...显然不适合中国市场目标客群的需要。

这辆车试图加上人造革的内衬和氛围灯来满足传统目标顾客的喜好和需求,但是设计语言过于年轻和简约,国内被宠坏的消费者估计不买账。

但是传统大厂的细节审美还是很在线的。比如显示屏和中控就是妥妥的苹果风,黑底 + 简约内容,弱化屏幕,强调核心内容,深得我心!反观那些国产品牌,花里胡哨的屏幕内容和 UI,汽配城风格满满。当然,存在即合理。我就不去评价了。

ID.4 CROZZ 用电感受

首先说说充电,根据官方推荐,选择了一汽自家的开迈斯超级充电桩。

电量从 35% 到 75%,半小时的快充速度体验的确不错。

但是充电快,耗电好似也有点快。看到电量百分比一点点的往下掉,这个焦虑啊...当然,估计大多数电车都这样。只是 500 多公里的续航,日常开估计 2~3 天都要充电。

ID.4 CROZZ 日常行驶感受

特别好评的,还是 D 挡模式下松开油门(电门),动能回收没有任何拖拽感,车辆滑行的感受和其他燃油车的驾驶感受一致,甚至滑行速度的保持还挺顺滑。光这一点来说,对于传统燃油车的驾驶者就非常友好。

日常行驶品质不错,体现出大厂的调教功底。但是毕竟还是一辆体积有点臃肿的电动SUV,开起来忽忽悠悠的感觉还是挺明显,特别是在处理路面大坑洼的时候,抛跳比较明显。再加上电车特有的加速快的特点,我主观觉得乘客很容易晕车。

可能本身自重过于大,每次刹停的时候,配合 Auto hold,车头有明显的点头。我一度以为自己在开坦克300。。。

ID.4 CROZZ 一些不足

首先就是中控的角度,为什么要垂直 90 度?明显反人机工程学!在开车过程中总是不自觉要放低座椅高度来适应这个屏幕,但是发现无解。

还有系统自带的语音助手,我不知道和她吵了多少次架了...还是用 CarPlay 里面的 Siri 吧...
其次差评的就是电容按键了,特别是屏幕下方这个调节温度的滑动条,既没有发光背景灯,而且特别容易在触摸屏幕的时候被手的下方误触,总之就是一个烦人的噱头!强烈建议取消这块功能吧!

也不知道我之前试驾的哪位兄弟手欠,帮我打开了周六 0 点空调预约的功能。以至于我在周六早上 7 点下楼统一做核酸的时候,发现竟然开了一晚上空调...大无语!

关于UI界面,虽然很苹果风。但是它不光可以左右滑动,还能上下滑动。这个就很反手机/平板的使用习惯了。我一度不知道它还可以下滑(我以为右侧显示条是装饰用的),以至于在最后一天才找到氛围灯的按钮...这个逻辑有点迷...

小结

ID.4 CROZZ 是实用的、完成度很高的电动车,也是大众集团希望在中国市场走量的车型。
但是定位过于模糊,特斯拉和国产新能源强劲对手留给它的空间不大,而且很多“表面功夫”并不太满足中国本土消费者的口味。

在新能源赛道,「德系」和「大众」品牌的光环还剩多少?这是留给大众营销层面的一个严肃的问题。

那这个新时代大众还有激动人心的图腾不?

有,ID.BUZZ!

不过它大概率不会进来,毕竟来了更加没人买...

把 ID.4 CROZZ 还了,我又坐上那辆又吵又颠又费油又不智能的落后燃油车,继续将就着开吧。毕竟这个时代,有趣有个性的车不多了。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