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融街老李
九月刚开始,新一波 「销量播报」 便上头条。有朋友敏锐地发现,新能源车销量排行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独领风骚的比亚迪,越来越多的传统燃油车企业走进了销量排行榜的前十,而蔚小理开始让贤。
二级市场的变化要比产业更早,在上个月的几场交流会上,很多机构提出新势力将 「承压」,大家不再区分新势力和旧势力,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车企的称呼。面向下一阶段的市场,大家押宝的是比亚迪、长安等品牌,造车新势力的影响力不及过去。
市场上有朋友在提 「新的不新了,旧的不旧了」,这种说法也许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今天老李和大家一起聊聊,新势力新在哪里?二级市场围绕 「新旧」 在思考什么?为何新旧势力是殊途同归?
造车新势力新在哪里?
回顾中国乘用车发展的 30 多年,从时间维度上,有三次造车浪潮。第一次是以大众、丰田、日产为代表的合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开启了中国的乘用车时代;第二次是吉利、长城为代表的企业快速成长,中国品牌崭露头角;第三次便是这一轮造车浪潮,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创新企业进入汽车行业。
过去近十年,我们常把以蔚小理为代表的企业称之为互联网造车、造车新势力、新晋车企等等,而将传统燃油车企业称为传统势力亦或是旧势力,大家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或归类。
按照产业对汽车企业的分类,可以分为 「新」「旧」 两大阵营。新和旧的区分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个是成立时间,另一个则是经营理念。但是近一年来,大家或许也有感受,「新」 和 「旧」 的区分不明显了。
传统的燃油车企业在不断变 「新」。
一是陆续推出新能源品牌。极氪、智己、埃安让大家耳熟能详,没有推出新能源品牌的企业 ,也在完善产品线,比如奔驰的 EQ 系列,宝马的 i 系列,沃尔沃的 Recharge 系列等,包括燃油车品牌哈弗也吹响了转型新能源的号角。
二是传统车企的经营理念在不断创 「新」。这个经营理念包含了产品理念、销售理念、服务理念等,传统车企的产品走向智能化、销售走向多元化,服务走向人性化,照猫画虎,越来越像新势力。
反过来说,造车新势力近两年则遇到了创新瓶颈。
经济学上有句经典的准则,做企业要做到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三年前,造车新势力处在 「人无我有」 的阶段,一年前,造车新势力处在 「人有我优」 的状态,而现在造车新势力拿不出新东西,随着传统势力赶上,大家开始在一个池子里 「绞杀」。
实际上大家感受也非常明显,近几个月以来,造车新势力在销量上开始被传统车企冲击,交付量并不好看,三家造车新势力的体量一直在 10 万台的瓶颈,甚至有所下滑,而龙头企业比亚迪则是蒸蒸日上。
销量的背后反映的是体系性的问题,大家开始在产品和渠道上 PK。
在一二线城市的商超,有特斯拉的地方就有蔚小理,比亚迪、大众也异军突起,老李上个月走访了多个城市商超,比亚迪的面积最大、车型最多、人也最多。
从产品视角看,除非是专业的工程师,大家很难看出来哪个是新势力的车,哪个是传统势力的车,因为传统的不再传统了,新的也不再新了。
老李感受最深的是,很多消费者根本分不清新势力和传统势力,大家的选车理念更为多元,会把不同品牌、不同动力类型、不同级别、不同价位的车放在同一个池子里选择,这也反衬出来,为何新旧势力要在同一个池子里 「绞杀」。
二级市场在思考什么?
「绞杀」 的竞争业态也开始反映到了二级市场上。上个月,老李和几个投研朋友交流四季度中国品牌走势,大家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观点:「新势力不新了,旧势力不旧了,大家都是新能源汽车企业」。
再引申一点讲就是,造车新势力很难引领下一轮的二级市场,新能源车下一轮增长是体量的竞争,在近期的一些电话会和活动上,中国自主品牌份额也一直是热点。
两年前,蔚小理是整个行业的热点,二级市场研究员是最为敏感的一批人,也是敢于认错和纠错的一批人。2020 年之前,老李的朋友一直推荐合伙人跟投小鹏,未成功,后来小鹏上市,股价一飞冲天,合伙人则敏锐地在二级市场寻找机会。
关于 「新势力不新了,旧势力不旧了」 这个提法,老李在此和大家分享下身边朋友的一些思考:
某 70 后基金公司副总根本不懂汽车行业,每次路演经常说汽车企业无论怎么包装,消费者最终关心的一定是造型、体验和价格,谁做得好,谁就有话语权,当然该大佬对换电等新模式也不看好。老李认为他代表了 60 和 70 后这批不懂车的消费者,不管企业怎么包装,哪个产品好就买哪个。
某位 80 后基金经理,非常懂车的品牌控,提出的观点是,先前消费者区分品牌的准则是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现在很多企业都开始做电车,以后大家不会以动力类型对品牌进行区分,当奔驰、宝马、蔚来都在商超的时候,用户选车的标准则变成了品牌调性和产品属性。
就如同手机行业,大家最开始的时候区分功能机和智能机,后来则成了苹果、小米、华为同台竞技,新能源车也会是类似的行业格局,将来有的品牌代表自动驾驶、有的品牌代表经济性、有的品牌代表服务体验,有的品牌代表国货之光等。
产业里也在寻找这种变化,在前段时间的沃尔沃交流会上,沃尔沃某位领导提了一个观点:Traditional ≠ Conventional。Traditional 的中文意思是传统,但在英文里是褒义词,主要讲的是比较好的经验的传承;Conventional 中文意思是守旧,这在中文里不能算褒义词。
当前舆论的风向是,传统的都是守旧的,燃油车企业都是传统企业。但从字面意思我们能看出,传统未必是坏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精华的一面,中国燃油车企业有其精华的一面,比如产品的可靠性等,而守旧则是主观上的贬义,二级市场看的较为清楚,燃油车企业并不守旧,反而加快了追赶的脚步。
也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产业里和媒体圈一直会有新势力的说法,但老李相信,未来的一两年,新势力的说法会在二级市场慢慢淡化,大家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车企,在风风火火了三四年后,「两家人」 又变成了一家人。
不同的起点,相同的归宿
中国车市和房地产市场有类似的地方,现在行业共同面对的问题是,汽车行业的市场顶峰在 2018 年已经出现,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近两年难有增量,汽车大市场(燃油车 + 新能源车)处在停滞状态。现在大家都觉得新能源汽车增量较多,本质上是替代了燃油车的市场,并非净增量。
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当前市场已经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趋势,即用户从购买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选择中,逐步转向新能源车,在这个情况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品牌是影响用户购买的重要因素,举例来说,过去大家一说买豪华品牌,想到的是 BBA,现在一说买新能源车,想到的是特斯拉、蔚小理。在新能源车发展初期,传统车企的品牌价值不能完全转移到电动化时代,消费者也不遵循原来在市场品牌的认知了。
在新产品的发展初期,开创者是有红利优势的,比如智能手机时代的苹果,电动车时代的特斯拉。从商业视角看,这种 「现象级」 的企业本身就是流量 IP,它们无需投放太多广告,就能得到极高的关注度,包括后来者蔚来、理想和小鹏也是类似;另外,在渠道层面,新势力的商超打法对塑造品牌形象有较强的效果。
相比而言,燃油车企业在新能源车发展初期会比较痛苦,包括 BBA 和大众都面临转型的困难,因为在早期 「尝鲜派」 消费者的购车 list 中,根本没有这些品牌。
到了行业发展的增长阶段,大家发现,原来那些 「传统」 的品牌开始有了增量。比亚迪能以单月 17 万的销量笑傲全市场,广汽埃安以单月超 2 万的销量力压蔚小理,上汽通用五菱也能凭借宏光 MINIEV 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大众在遭遇初期阻击后稳步上扬,重新找到 「江湖地位」。
新势力也意识到了发展红利期已过,何小鹏说,大家还没有走出最危险的时候,这话一点没错。汽车产业是一个靠 「体量」 生存的行业,过去吉利控股集团的目标是年销量 200 万辆,原因是吉利认为 200 万辆是一个汽车集团的 「底线」。而现在众多新能源车企不仅没有步入 「安全区」,甚至停留在 「生死线」。
新势力品牌现在也逐渐朝着传统打法转型,特斯拉、小鹏开始从直营模式走向经销商模式(特斯拉售后开始走加盟形式),来加强后端,一方面是降低商超的成本,另一方面是提升成交效率。
老李在此还提一点,现在很流行的观点是新能源车将从硬件时代转向软件时代,也就是所谓的 「软件定义汽车」,这点是事实。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汽车都是硬件和软件共同定义,就像智能手机,只有软件没有硬件是不现实的。
新势力一直在说卖软件赚钱,硬件不赚钱,这点是悖论,其实资本和产业都清楚,当前的软件并不赚钱,在三五年的时间内,硬件始终是盈利的最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大家盈利的本质并未改变。
所以从商业盈利的底层逻辑看,新势力和旧势力也没有差别,毕竟在中国,表象的东西可以靠模仿,从这个层面看,新势力和旧势力就殊途同归了,只不过 「旧势力」 慢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