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玉龙
12 日现代汽车集团发布移动出行发展计划,核心内容为到 2025 年将旗下所有系列车型升级为 “软件定义汽车”(Software Defined Vehicle,SDV),为此现代汽车将投入 18 万亿韩元(约 125 亿美金)建立一个新的全球软件中心,从而加快 SDV 的开发。整个合作路径,和我们看到的国内别无不同:
-
开发现代集团的互联汽车操作系统(ccOS),将应用于现代集团车辆内的控制器,通过高算力芯片,计算能力使得硬件性能最大化(硬件预埋)。
-
正在与 NVIDIA 合作,将优化的 ccOS 应用到 NVIDIA DRIVE 平台上。在现代汽车第三代集成控制器可能还是沿用原有的芯片选型,但是大规模 L3 级和 L4 级和 L5 级自动驾驶能力,是现代汽车考虑的核心要素。
-
2025 年开始,现代、捷尼赛思和起亚品牌将只会销售支持 OTA 的汽车,提供包括连通性、便捷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改进。
-
现代汽车还计划推出订阅功能(FoD),消费者或将直接购买这些附加功能或订阅。
这是打明牌了,每家车企都是这么投入的,否则你就是做工艺和制造的,离下一代智能汽车的需求就是很远。

我们看到的问题是:
-
汽车企业都组建了一个大的软件中心,从根本的设想来看,软件 Inside 的思路是确定的,从手段来看,可以部分或者大部分外包,但是整个开发的主导权是在汽车软件中心这个投入巨资的节点手里。
-
软件的基础,还是高算力的处理器,高算力的后台服务器,还有一整套网络连接系统。如果单纯去迭代车辆本身硬件(类似垂直成本最优化,精益设计和生产去追求局部最优化),是没有前途的。
-
软件的发展,是基于一种打法,把智能车辆合理定价卖出去,手机数据进行迭代,有一个巨大的强算力的 IT 服务器,来部署后台支持智能座舱(消费者数据)和智能驾驶(整体道路环境和交通参与者产生的数据),这也可以理解为现代汽车所讲的五层架构。

现代的危机感
现代汽车从 2023 年起上市的新车将基本配备空中下载技术(Over The Air,OTA),2023 年将在 EV9 等部分车型搭载按需功能(Feature on Demand,FoD),以便客户按个人需求选择软件功能。在向软件定义汽车过渡升级的过程中,车联网服务入网车辆将从今年年末的 1000 万辆增至 2025 年的 2000 万辆。现代汽车研发部门社长朴祯国表示,现代汽车集团数年前起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推广软件定义汽车,并将从明年起推出搭载相关技术的汽车。在硬件技术的基础上添加优质的软件技术,并将扩大该技术的应用范围。

之前现代汽车宣传的两个新的电动平台,eM 和 eS, 2025 年发布,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方面 eM 使续航里程提高 50%,并将支持 OTA 更新和 L3 级自动驾驶系统。也就是说,我们之前看到 EMP 平台,从 400V 切换到 800V 效果有,但是并不能起到盘面的变化。而在 2025 年的 EM 和 ES 方面,软件方面的巨大投入,可能让整个事情变得不一样。
eS 平台是专门为专用车辆设计的传统 “滑板” 设计,为物流、拼车和最后一英里交付等领域的企业提供模块化、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烧软件,车企烧得起吗?
从这次特斯拉的 AI day,我们能看到未来的汽车集团,科技集团和软件都是跨界竞争。我们一直在等待 Apple、亚马逊和 Google 对汽车产业的改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来看,在海外市场主要的车企都是在和科技集团合作,这个我们在看到大众汽车已经很明显了。

不可能每家汽车企业都像特斯拉一样,从汽车里面的高算力芯片设计定制、大算力的 GPU 运算芯片,整套算法和全栈软件开发都自己干。大部分车企建立软件团队的目的:
-
车内软件的演进:从原来发 SOR 给 Tier1 来完成,到自己深度参与,特别是车内 Domain controller 的很多软件得摸一摸。
-
车内核心算法:主要从核心的芯片厂家,比如英伟达这样的,把这套算法和系统用法学一些,再交给协作企业来完成。
-
数据软件后台管理:这个有点像 AWS 这样的用法,这么多数据有很多后台的开发工作,不累述。
整套软件开发流程匹配和跑通,都需要时间。我理解海外车企建立软件中心为啥要这么多钱,一方面要把人找起来,一方面把流程跑跑通。当然不管有效无效,至少从长期来看,芯片供应和持续的合作。

中国在这个领域,软件是不怕别人卡脖子的。问题在于整个迭代的速度,还有迭代的工具,如果后续类似建立一个生态的东西,比如 Google Map、Apple OS 这样的生态迁移到了车上,这种牢固性也是很强的。在汽车产业的竞争中,围绕汽车内容和应用,一旦车企都在 2025 年建立起新一代平台,往欧洲、美国、东南亚、日韩建立软件和生态内容规则。中国智能汽车输出的时间点卡在哪里?
小结:目前高算力芯片和数据运营将会是我们的瓶颈,这点是很清楚的,都打明牌的基础上,大家都找领先的科技合作伙伴,这就形成类似 PC、手机的趋同生态,车企努力去做差异化,如果做不出来不是收购就是被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