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大观

汽车大观

关注

中国智能汽车第一城争夺战

环形隧道

2022-10-24

作者|云歌

智能网联汽车,带来新一轮的造城运动。

汽车行业产业链长、关注度高、就业面广,从历史汽车之城底特律,到凤凰城,汽车产业一直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自 2009 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 10 年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2018 年,中国汽车产量全球占比达到 30.4%。上海、广州、长春、柳州、武汉、重庆、北京、合肥,这些都是年产量超百万的汽车城市。

2022 年,随着矿区、无人配送、港口、无人出租车等多种智能网联车辆应用场景落地,智能网联汽车开始商业化运营,产业集聚效应愈发明显。

城市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也从 「搭台唱戏」 逐渐发展成为 「下场比赛」。

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新一线长沙、重庆、武汉,以及一线城市之外的无锡、沧州等都参与进了这场比赛。最直观的就是各城市的测试示范区域发展,例如北京的亦庄、上海的嘉定、临港、深圳的坪山...... 都在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修路建厂、测试运营。

产业变革推动着新一轮汽车城市洗牌,从自动驾驶汽车推动力度看,北京、上海、深圳在产业基础及政策支撑力度上较为突出。

城市之间的较量,愈演愈烈。在此轮变革中,哪些汽车城市能站稳脚跟,成为未来汽车之城的领头羊?

上海:敢为人先

作为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先行者,上海已在道路测试、示范应用、智慧化道路建设等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

2016 年 6 月,工信部批准的国内第一个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 封闭测试区在上海嘉定启动。

2018 年 3 月,全国首批 3 张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在上海发放。至此,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式从研发阶段转向测试阶段。

2022 年 9 月 5 日,《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方案提出,到 2025 年,本市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体系。产业规模力争达到 5000 亿元,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 级)和有条件自动驾驶功能(L3 级)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过 70%,具备高度自动驾驶功能(L4 级及以上)汽车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将实现商业化应用。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底,上海全市累计开放 615 条、1289.83 公里测试道路,可测试场景达 1.2 万个,布局 4 个自动驾驶测试区:嘉定区打造 「L3 + 高度自动驾驶创新示范区」,临港打造 「未来交通新模式创新示范区」,奉贤区打造 「全出行链智能驾驶创新示范区」,浦东新区打造 「融合交通基础设施创新示范区」。

当前,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汽车产业集群,汇聚了大量的传统车企和国际零部件供应商。传统车企有上汽,造车新势力有蔚来、特斯拉,车载芯片有地平线,车联网有斑马…

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看,在 「示范应用」 阶段,上海智能网联汽车都起到了引领作用。

总体看,上海目标是 2025 年实现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 120 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 3500 亿元、新能源汽车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量 35% 以上。实际上,2021 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到全国的近 18%,坊间对上海已有新能源汽车 「第一城」 的称呼。

北京:政策先行

从出门打无人出租车出行,到收快递用无人配送,开车一路绿灯畅行,这种在科技电影中的场景在北京东南的亦庄逐渐成为现实,而这种居民的幸福体验的背后源于智能网联汽车政策上的改革。

2020 年 9 月,北京市经开区正式官宣投建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并在示范区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在道路测试、示范运营、商业化应用、路侧基础设施改造等方向构建了适度超前的政策体系。在全国首次实现了自动驾驶车辆早晚高峰测试、异地测试结果互认、允许无人配送车上路、开放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开放高速公路测试等多项政策突破,为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落地应用提供政策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北京经开区落地生花。

2022 年 7 月,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正式开放国内首个无人化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允许安全员从主驾驶位移到副驾驶位,也就是说,你可以在北京经开区打到一辆司机位置无人的出租车。

截至目前,北京市经开区常态化开展测试和商业化服务的车辆超过 300 台,累计测试里程超过 500 万公里,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累计服务超 8 万人次。今年,北京市经开区还将启动 3.0 阶段建设,向北京市更大区域进行拓展。

除了政策先行的优势,北京市经开区已经形成了以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为龙头的整车企业,以百度、小马智行等为引领者的解决方案供应商。

评估一座城市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水平,除了要看测试车辆的数量,还要看道路设施的改造情况。

北京经开区在基础建设方面,在北京经开区 60 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实现 332 个数字化智能路口基础设施全覆盖,形成数据统一底座的云控基础平台、专用通信网络和高精度动态地图平台。

北京经开区坚持开放创新,逐渐形成智能网联汽车 「北京方案」,带动京津冀、辐射全国、乃至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数字化新基建和智能网联技术应用到更多场景,使广大民众能够共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红利。

深圳:颁布立法

2022 年 7 月,深圳市人大颁布《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 「《管理条例》」),犹如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一声惊雷,深圳再次领跑全国!

《管理条例》的颁布无疑让深圳成为了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发展新高地,同时也给中国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的发展加了一脚有力的 「油门」。随着该条例的出台,深圳或将因此成为全国首个以立法形式来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城市,并促成智能网联汽车从道路测试迈向商业化运营。

众所周知,我国对机动车产品进入市场实行准入管理制度,未列入汽车产品目录则无法销售。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在国家层面未被列入产品目录,而根据深圳《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根据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生产者的申请,将符合深圳市地方标准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列入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目录。被列入产品目录的智能网联汽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可上路行驶。

另外,在权责认定方面,《管理条例》首次对自动驾驶交通事故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在有驾驶人的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违法情形的,由驾驶人承担违法和赔偿责任。在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违法情形的,原则上对车辆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理。如果交通违法行为是因智能网联汽车本身缺陷造成的,车辆驾驶人或者管理人完成规定赔偿后,可以依法向生产者、销售者请求赔偿。

深圳南山区、坪山区、深汕合作区等区域争相建设智能网联测试示范平台,结合自身优势打造智能网联汽车重点项目。

在道路测试方面,深圳已发布三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约 201.37 公里,开放测试道路 187 条。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不但拥有比亚迪、华为、腾讯等多家汽车行业的头部企业,还吸引了像 AutoX、元戎启行、文远知行等耳熟能详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

此外,深圳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覆盖全栈式解决方案、操作系统、智能座舱、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三电系统、车规级芯片、驾驶安全等多领域。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相关专家表示,深圳已成为全球系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

从以上三个代表城市来看,政府的支持、政策的推动、行业从业者的积极性,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落地营造了土壤。

自动驾驶第一梯队的城市,都在举全市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高地。凭借在 「示范应用」 阶段取得的硕果、集聚的产业链配套,以及周边城市的产业协同,一些头部城市已经取得亮眼的成绩。

想要竞争自动驾驶第一城,还需找准发力点,城市需通过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政策框架与应用场景,以城市管理带动产业发展,形成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的生动发展局面。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