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Roomy
编辑|周长贤
站在2022年的尾端,曾经的那三个「苦逼」,李斌、李想、何小鹏,感觉又到了需要站在一起,聊聊以「蔚小理」为主的造车新势力,在各自为战中,如何去思变的话题。
这几年,有些跌宕。
2019年,三个人都在经历第一个绝望时刻,融不到钱,交不了车。所有传统车企,没有把这三个每天互相打气的「苦哈哈」,放在眼里。理由是,「大规模量产才是真本事,目前都没有」。
2020年峰回路转的前期,三个人一起拍了张合照,配文,「三个苦逼,在忆苦思变。」此后的故事发展,在意料之外。

这一年,蔚来的李斌,从「2019年最惨的人」,变成了造车新势力头把交椅,何小鹏也把小鹏打造成了智能科技的代表,理想ONE的热销,让李想有了底气去证实「增程式」的路线是可行的。
也在同一年,传统燃油车的退出倒计时启动,一些传统老牌巨头,慌了手脚,不得不上马各种新能源战略,以免落后。它们每每被问及的问题,变成了「蔚小理这么势如破竹,你们怎么办?」
蔚小理,带着披荆斩棘的梦想,一路激情昂扬地走到了2021年。
小鹏更换了品牌LOGO,何小鹏站在台上说,「庆幸在2019年电动汽车行业至暗时刻来临时,小鹏汽车没有放弃」。不过,销量的节节攀升,却让小鹏在资本市场出现失宠的苗头。
蔚来这边呢?引以为傲的用户文化上有些焦头烂额,一系列的缺芯、停产事件,让销量股价出现下滑,发布第二季度财报的晚上,为了不引起恐慌,李斌不得不取消了原定飞往美国的计划。
那边的理想,在闷声大发财。用何小鹏的话来说,2021年理想汽车过得最舒服,他和李斌都比较困难。理想ONE一款车型,让理想安稳迈过了10万辆的门槛。

这一年,广汽埃安、吉利极氪、上汽智己都搬上了台面,准备大展拳脚。何时量产,何时交付,懂现在的用户群体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让耳朵都起了茧子,但是各路车企的领导者们,换下了穿了多年的西装,不厌其烦地回答着。
答案,在那时,还不够清晰,但是今年11月的销量数据,已经将答案写得非常清晰。曾经那句,「集团新势力有成熟的体系背书,一旦翻身过来,会迅速奠定优势」,变成了现实。
竞品的前后夹击、高居不下的研发成本,让蔚来、小鹏被逼入某些困局。然而,李想,仍旧是何小鹏嘴里那个「过得舒服的人」。
铺垫至此,简述了蔚小理这三年多的变化,从一起合照的「忆苦思变的苦逼」,到现在只有一个「过得舒服」,中间到底有哪些不同,导致蔚小理这般「不一样」?
李想欢喜,李斌何小鹏忧愁
前几天,何小鹏说,他正在经历第二个绝望时代,上一次是因为融不到钱,这一次是销量上不去。
对李斌来说,他的绝望时代比何小鹏来得早一些。今年上半年,产品力需要更新,供应链环节难题重重,产能跟不上等等问题,直接砸到李斌头上。晕不晕,不知道,反正挺疼的。
在同一个微信群里的李想,又立下新的FLAG,「争取2022年内实现单月收入过百亿」。如此一来,李想需要给资本市场讲一个新故事。而李斌和何小鹏,却暂时没有新故事可讲。
近日,第三季度财报数据和11月销量数据,让蔚小理三家的形势,更加泾渭分明。
数据显示,蔚来卖一辆车亏损13万元,小鹏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卖一辆亏损拉至8万元。好过一点的理想,卖一辆车亏损在2万元左右,不过用户觉得「退步了」,毕竟去年只亏损1万元。
在第三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李斌说了自己的梦想,比李想的「小一点」。在蔚来单季亏损41亿元的情况下,李斌说,「希望是在2024年盈亏平衡」。
不过,有人认为,李斌说这话的底气并不足。因为,从车辆成本、营销成本,以及市场的竞争程度来看,在2024年实现盈利「遥遥无期」。

当然,也有人批判李想有些异想天开,毕竟理想也不是一帆风顺,已经连续亏损7年,拿什么实现「月收入过百亿」?李想,把宝压在了理想L9和理想L8上,尤其是L9被视为实现盈利的筹码。
12月1日,很多地方下起了大雪,但朋友圈却是很热闹,都在转发一份成绩单,11月的销量成绩。毫不意外,蔚小理不在前三之列。
广汽埃安继续保持增长,当月销量28765辆。哪吒11月销量15072辆,排在了造车新势力的首位。说到这,突然想到,此前哪吒销量曾在单月销量超越理想的时候,掌门人张勇还很谦虚地表示,「不是蔚小哪,是蔚小理哪」。现在,他也不出来否认这个说法了。

理想排在哪吒之后,交付量15034辆,其中理想 L9 功不可没,已经连续两个月成为大型 SUV 市场的销量冠军。截至目前,理想今年累计交付11.2万辆。
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表示:" 伴随着理想 L8 的交付,和理想L9一起巩固了理想在 30-50 万价格区间的市场地位。"这话,有点意思。这本是蔚来主打的产品地盘。
理想欢喜,那蔚来和小鹏就有点「忧愁」,不过,程度上还不一样。
毕竟蔚来的交付成绩在回温,11月交付14178辆,创下了单月交付最高记录。不过,受制于规模化,蔚来的亏损额继续拉大,就有可能回到2019年「没钱时的绝望」。

李斌说,蔚来没资格观望,更不会收缩。今年是蔚来新旧产品交替的一年,交付了新款的 ET7 、ET5、ES7,接棒老款产品ES8、ES6、EC6,总共有六款车在售。虽然在产品切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混乱,但他说 「这很正常」。
产品矩阵,蔚来的布局算得上「丰富」,不过,没有一款像特斯拉Model Y一样的车型,是李斌的「心头之痛」。众所周知,蔚来要实现盈利,除了需要销量规模化之外,还需要一款承担销量和赚钱双重任务的车型。
李斌曾夸赞,「ET5成为蔚来有史以来订单最多的一款车型」,不够,现实总是骨感到残忍,ET5的表现,没有担得起李斌的期待。

李斌在等待新品牌的到来,市场也在等待第二品牌「阿尔卑斯」,和第三品牌「喜马拉雅」,打入市场,让李斌有钱去实现「电池、芯片、手机」,这些不能停的新业务布局。
李斌说,」 如果决赛掉到第二方阵,还想追上第一方阵,基本没有可能。你只能当一个第二方阵的苟且偷安的人,勉强活着的人。」这话,是李斌的心声,却也扎着何小鹏的心。

让何小鹏忧伤的是,曾经一起拍照的兄弟,在11月的交付量都过万了,小鹏却连一半都没有。11月销量只有5811辆,虽然累计交付突破10万辆,但对于何小鹏来说,这成绩,没法说。
因为,年初的时候,小鹏信誓旦旦定下了「保25万辆,争30万辆」的目标。这中间的差距,以及被何小鹏视为「50万元内最好车」小鹏G9的一路波折,让那个「最能睡得着觉的CEO」,也无法安心入眠了。
何小鹏责问高管,「有没有做过G9的产品调研,有没有问过用户需求」。曾经敢于直撄特斯拉智能科技锋芒的小鹏,走到了一个危险的边缘。如果把同质化的智能驾驶拿掉,小鹏的标签还有什么?
这是一个值得何小鹏深思的问题。
当一个「老好人」,还是「暴君」?
在《晚点AUTO》的报道中,李斌说,汽车行业是马拉松,是泥泞路上的马拉松,所有人都没跑多远,最关键是一直在跑。
「我们才跑了 2、3 千米,什么都不是。特斯拉可能跑了一两万米,那又怎样?这是没有尽头的竞争,一直在跑才是最关键的,跑好自己的节奏,不要太在乎一个月、一个季度的得失。」
说这话,李斌也是因为熬过了上半年的交付持续下滑,新旧产品的波动期。但何小鹏,仍旧处于这种漩涡中,一时间,暂无靠岸之法。
虽然,李斌也不见得底气很足,但他比何小鹏安心的一点是,稳定的团队,和契合的搭档。
「如果战略清晰,那就大胆投入。」李斌说,在挑战面前,他一直不提倡过于忠于初心,而是要更大胆。秦力洪评价李斌,是一个善于谋篇布局的战略家。如果说,李斌是掌握方向,那么搭档秦力洪则是掌握平衡。

在蔚来,高管会经常参与关键的产品开发节点。搭档之间的契合,以及能够时刻在激进和谨慎中,保持着恰当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蔚来有近 3 万员工,李斌说,再难,现在也不会裁减团队,他的理念是用 100% 的人完成 150% 的工作,而不是 80% 的人完成 100% 的工作。「要靠我们现有这些人把事情搞成。」
或许,正因如此,蔚来才能从近一年的变革阵痛中走出来,实现连续三个月的月销过万辆。
那么,何小鹏能做到这个平衡吗?其实,很难。
何小鹏的性格,不像李斌那样,在激进中还能保持一种果断。小鹏的早期员工,对他的评价是,人太好了,「不处罚下属。」
在起于草莽的创业初期,需要如此。但是,随着销量的增长,团队的规模化,「老好人」的决策者,就会因为没有严格的责任制,导致内部容易山头林立。
小鹏汽车,现在就是如此。广汽帮、UC帮等等,因为背景不同而划分出「山头」,早期的「同学文化」,演变成了「抢功文化」,常以自己部门的KPI考核为导向。

再加上,何小鹏的「分心」,加剧了山头的形成。和李斌、李想不一样的是,何小鹏的心里,装着飞行汽车、四足机器人,事情繁杂,所以他参与汽车产品的开发讨论,比他们少很多。
小鹏同时做几款产品,一个部门管一款产品。内部多线做事的背后,是割裂的团队和博弈的权力。何小鹏不是不知道。他说,他想过这事,随着团队规模变大,自己也有了变化,但他的变化是什么呢?「以前是老好人,现在是老不好人了,经常骂人。」
说到这,其实还是没有戳到他的痛点。即便,因为他在一些业务上没有积极参与,而导致很多投入打了水漂。
不过,导火索在意料之中到来。小鹏G9的定价风波,让山头林立的矛盾全面爆发,让何小鹏不得不从心有旁骛,重新把视线聚焦在汽车上。
小鹏G9从亮相到上市,在传播中的重点失焦,没有对用户和市场有清晰的调研和认知,甚至被认为是对理想L9的临摹。这对于以主打智能科技的小鹏来说,是一次「重创」。
不得已的情况下,何小鹏决定痛定思痛,优先级别的事情,有两个:供应链和组织架构。

借用通用汽车CEO玛丽·博拉的话来说,「如果对产业链,甚至连自己公司的情况都不了解清楚,就没法和对方有效沟通。」
供应链的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但是,人事架构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
何小鹏对组织架构动了手。调整之后,小鹏形成战略规划、产品规划、技术规划、产销平衡等5个委员会,何小鹏出任其中三个委员会的主任,更加直接地参与到具体事务当中。联合创始人、总裁夏珩辞任公司执行董事,仍担任公司总裁。
不过,对这种程度的调整,不看好的仍旧很多。从小鹏诞生,就以「智能驾驶」对标马斯克的何小鹏,和马斯克的手段之间,的确还差了一些雷厉风行。
马斯克在接管特斯拉后,着手清除创始团队,特斯拉才渐渐走上正轨。对此,何小鹏曾有过评价,「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只是他成功了。」
当然,并非一定是像马斯克那样独揽大权才叫力度,夏珩卸任执行董事,可以当成何小鹏向创始人权利挥下的第一刀。至于能不能形成李斌和秦力洪之间的平衡,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美团创始人王兴,并不太看好小鹏的未来。他预测,未来国内高端市场,不会再是BBA,而是理蔚华。几年之前,王兴还认为小鹏是新势力能够赢到最后的三家之一。
王兴,你变心了。
不过,他对理想一直保持着高度一致的看法。因为理想的文化价值是非常统一的:成长、掌握主动权、结果导向。所以,理想汽车有两大优势,产品和效率。

产品经理风格的李想,会参与大量的产品评审会,也经常会直接否定不满意的设计,所以,被称为「产品暴君」。他的目标,是在产品上追求更确定的功能性。
这与李想执著的性格和创业经历有关。在李想的三次创业里,管理理念是不断进化的,从关注竞争,到关注用户,再到现在关注组织架构,经营上极度重视效率。
这两点的结合,也是理想用一款车型突破10万辆大关,再到理想L8和理想L9携手突破更高价格区间的决定因素。
其实,理想有一个理念,是值得小鹏借鉴的。「谁决策,谁负责」。
李想说,结果难以想象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