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很有幸能采访到全国首批理想 L7 提车车主之一,对于上海首批交付的车主,我也准备了许多问题。

-
到底理想用户们为什么会选择理想第一台五座车的?
-
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愿意用 10 万元的蓝牌额度来选择理想 L7?
为什么会选择 Pro 版本?
一般大家会选择 Max 版本多一点,挺多人是考虑到有个后排娱乐屏,如果不选就没了理想 L 系列的灵魂,但是激光雷达就被绑定了。

因为我小孩的年纪比较小,所以其实不太想让他过早的接触后排屏幕,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而且其实行驶过程中,看后排屏幕会有点眩晕。
有些人是只要后排屏不要激光雷达,而我正好反过来,我其实是比较在意激光雷达的,如果能有一个版本有激光雷达,但是没有后排娱乐屏那是极好的。
为什么会选择理想?
我之前有个宝马 3 系,是个轿车,空间不太够用,又买了个特斯拉 Model 3,所以现在需要一辆空间更大,续航更长的 SUV。
首先从能源形式上来说,因为我已经有个电车了,我还是需要一辆能烧油能走得远一点的车,国内传统燃油车里选,配置好的可能都是 50 万以上价位的了,30 万左右的合资品牌确实也不太行,汉兰达这种车在国内车企都比较卷的时候,明显产品力、性价比等各方面都比不过了。
理想 L7 这个车就能满足我的两个用车痛点:
-
第一,我单次能开得更远,远超特斯拉的 400 公里续航。
-
第二,带娃出去,空间不再拥挤,特斯拉的后排其实不太能坐人,放了安全座椅更挤了。理想不仅乘坐空间宽裕,包括后面放一些小孩的东西,推车之类的,空间也够用。
因为我们宝宝很小,所以我们用车的时候我太太就坐在后排,要陪着宝宝。
当时比较打动我们的点应该还是车内的空间,车内空间如果我们一家带着宝宝,可以满足我们出行的所有需求,其他那些小点只能说是锦上添花的。前排正常坐姿的情况下,后排和后备箱其实还是一个非常宽裕的状态,不像 L8 需要我牺牲两排座椅放倒之后才能获得大的后备箱空间。
如何看待换电?
我觉得换电是一个补能解决方案,但是没有办法真正解决我的一层焦虑。
比如我要去一个 500 公里外的地方,我其实也没有那么大的把握,一路过去的换电站它能够去满足我的需求,虽然它现在也是在不断提升数量和密度,但是也不是每个高速的服务区都铺了,更传统的燃油形式会比较放心一点。

像小鹏 G9 它有一个 800 V 高压快充的补能方式但还是同样的问题, 800 V 的 V4 快充目前它可能铺的点比换电站还少,我觉得没有办法根本解决问题。
短途我基本上也就开特斯拉就够了,实际能开 400 多公里,江浙基本上如果是单程在 300 公里左右,甚至 300 多一点,都不需要充电,因为你知道肯定能到。
为什么没有考虑 L8 和 L9?
因为对我来说,6 座的使用场景非常少。我基本上 90% 以上的用车场景是 3 - 4 个人, 5 个人的场景很少很少。

而且 5 个人的场景基本上还是在城市内,比如出去吃个饭什么的。短时间 5 个人坐一下,挤一下没问题。长途情况下很少会超过 4 个人。
当时还对比过哪些车型?
没有对比过其他车型,如果非得说一款,我其实一开始更想要的是理想 L6。
因为我们一开始觉得 L7 还是有点大的,我太太开的话,可能会比较吃力。但后来去试驾了一下,觉得也没想象中那么难开,对不对?

最主要是 L6 要到年底才会发布,等到交付也得明年才能拿到。上海现在混动车型都是需要用蓝牌额度来换,不过好在我们额度比较多,也无所谓,公司也能买车,就没有太大问题。

我刚刚也一开始你也说了,如果想买到一款自己看得上的燃油车,可能要也要 50 万,所以 30 多万加个 10 万的一张牌,价格其实是一开始能达到心理预期的。
配置是怎么选的?
外观颜色我选了个灰色,内饰选了个黑色的,我其实最喜欢的是白色内饰,但我特斯拉就是白色内饰,也容易脏,黑色相对来说比较安全,觉得也没有那么跳,是一个比较可靠的选择。

外观其实我最喜欢的是蓝色,但我自己特斯拉贴的膜就是蓝色,所以我选了个灰色,可能到时候贴个改色膜,个性化一点,成本其实也不高,选择的自由度会大很多。
没必要我前期选了个花钱的颜色,后期想换颜色了,再花钱贴膜,不如一开始就省下来。

电动脚踏从我们家的情况来看,感觉意义不大,因为小孩很小,自己也不会去爬,没有什么太强的需求。
当时没有选 Air 版本的原因是我主要还是想早点提车,Air 版本得 4 月才能交付。另外一个原因,空悬版本我自己开过,心里比较有底。
理想 L7 和宝马 X5 会是对手吗?
在我看来,理想 L7 是用宝马 X5 50% 的价格,买到了宝马 X5 80% 以上的产品力。性价比还是有优势的,智能化等等方面会更好一点。

当然 X5 也是一辆很好的车,从底盘角度来说, X5 是能够把舒适和运动做到二者兼得的, L7 可能是把舒适做得很好,但运动方面它就放弃了。
但是我觉得这个是比较聪明的一个产品策略,因为有很多纯电车,也是想做兼顾的,但最后很有可能两边都做不好。
理想至少把它想要做好的那一边做好了,我觉得挺聪明的一个产品策略。
写在最后
理想 L7 作为我的第一台混动车,我会好好感受一下混动车的日常,如果家里只有/只能有一台车,现阶段混动还是比纯电更靠谱,配合理想强大的产品定位和定义能力,L7 可能会超出我的期待。
